聽聞童增被推薦為諾貝爾獎候選人,這里恭喜他。童增作為民間對日索償第一人,做的事情是很有意義的。
就此,也討論一下日本對中國的賠償問題。中國常說日本沒有對中國進行賠償,但其實并不完全如此。
從戰爭結束一開始,盟軍就討論日本的賠償問題。盟軍把日本的賠償形式分為三類:中間賠償,即把日本國內的工廠設備拆卸抵當賠償金;海外資產賠償,即把日本的海外資產當作賠償金;以現金和勞務形式的直接賠償。 中國所謂的日本沒有賠償,其實僅僅是指第三項,即沒有如同對東南亞各國一樣,用現金或勞務對中國進行賠償。
中間賠償,中國獲得的不多。因為波茨坦公告聲明,“民用工業可以保留”。惟經過長期轟炸,日本工業已經所剩無幾。在戰后沒多久,盟軍之間就達成協議,不以摧毀日本的工業為目的。中國所獲大約2250萬美元的物資,占所有中間賠償的54%。這個數額雖然不大,但中國已經是最大受益國了。
海外資產賠償一項,中國是受益最大的。據1945年統計,日本在東北、中國本部和臺灣留下約2800億日元的資產,相當于187億美元(1945年時日元兌美元是15比1,按照1950年日元貶值后的匯率則為7.8億,但以物質計算當以1945年匯率為準)。
這些日本留在中國本部的日本資產歸中國所有,經營多年的臺灣盡歸中國。日本苦心經營東北多年,東北的資產高達1465億日元。盟軍本來考慮把它們在各盟國之間分配。但是最后,除了被蘇聯搶掠的之外,剩下的也盡歸中國。東北之所以在建國時成為中國的工業基地,就是日本人在東北建設的后果。如果以這些資產而論,中國所得到的賠償額在日本戰后賠償中是最高的。按照日本在戰后的賠償能力和盟軍的政策,日本也無可能作出與之相提并論的賠償。
比如,日本在東南亞諸國和南庫頁島等地的資產僅有280億日元,不足東北資產的零頭。而日本對外賠償額最高的菲律賓,在第三項賠償中也僅僅拿到5.5億美元。這個數字盡管已經是德國賠償希臘的數字的20倍,但和中國所得到的日資相比,也是小巫見大巫。菲律賓在戰爭中死亡50-100萬人,中國死亡人數是3000萬(50年代的估算是1000萬),大約是中國的30分之一。即便按照死亡人口的比例來計算,中國也比菲律賓獲得的賠償要多。
把海外資產作為賠償的一部分,這是二戰后通用的規則。在德國和波蘭的賠償協議中,德國割讓給波蘭的領土上的德國資產,就被折算為賠償額的主要部分。德國和波蘭之間于是免除了除此之外的賠償。當然,波蘭也沒有得到什么利益,她戰前國土的一部分被蘇聯占去,其上的波蘭資產也無償歸于蘇聯。對波蘭來說不過是失之東隅,收之桑榆。
因此,準確地說,所謂日本沒有賠償給中國是一個錯誤的宣傳。日本通過中間賠償和海外資產轉移的方式賠償給中國,中國實際上是得到日本最高賠償額度的國家,大概僅僅蘇聯能夠與之一比。
中國所謂日本沒有賠償,其實僅僅是指第三項,即沒有以現金或勞務對中國進行進一步的賠償。
但必須指出,日本并非主動提出不賠償。日本之所以沒有這項的賠償,既是大勢所趨,也是中國所主動提出的。
轉載請注明:北緯40° » 客觀評價日本的戰后賠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