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動美國金融服務業去杠桿的原因主要有:其一,奧巴馬政府在危機后明顯加大對金融業的監管。尤其是2013年,隨著美國經濟基本面更加穩固、房地產市場觸底反彈、金融業盈利持續向好,奧巴馬政府由于不再擔心加強金融監管會對金融機構盈利和經濟復蘇造成重大負面影響,遂下大力氣推動金融監管改革。2013年12月10日,美聯儲等五大監管機構批準通過了“沃爾克監管規則”。該規則被認為是數十年來最嚴厲的金融監管措施,美國金融業被認為從此進入新的監管時代。除美國五大監管機構一致通過“沃爾克監管規則”外,美聯儲還批準了《巴塞爾協議Ⅲ》,將銀行核心一級資本的最低要求從2%提高到7%。美國財政部將美國國際集團和通用電器資本公司確定為“具有系統重要性”的非金融機構加強監管。美國商品期貨交易委員會與歐盟委員會就衍生品調遣交易監管規則達成一致。美國證交會也完成制定監管貨幣市場基金的新規。
其二,實體經濟出現了擴張。金融危機發生后,奧巴馬政府推出了一系列促進實體經濟發展的政策,實體經濟出現了明顯的擴張態勢。奧巴馬制造業振興戰略的核心不是簡單地回歸傳統制造業領域,而是致力于制造業里最高端、最高附加價值的領域,全力強化技術優勢,重點制造別國無法制造的產品,尤其是大型、復雜、精密、高度系統整合的產品,與新興工業化國家形成錯位發展。
目前看,奧巴馬促進實體經濟發展的政策取得了實效。不斷出現的技術創新,如頁巖油氣等新能源采掘技術、數字化生產、新生物科技等,降低生產成本,推動了實體經濟的擴張。加利福尼亞州、馬薩諸塞州、芝加哥等地正逐漸發展成為將新的生產技術和制造相結合的先進制造業中心。實體經濟的結構也發生了變化。按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OECD)分類標準,美國“高端和中高端制造業”與“中低端和低端制造業”增加值之比,從2009年的0.78升至2012年的2.4。白宮《總統經濟報告》稱,以制造業為代表的實體經濟的復興推動了勞動生產率的提高。根據美國勞工部2014年2月6日公布的數據,美國制造業勞動生產率自2009年以來逐年提高,2013~2023年,美國勞動生產率有望實現年均1.67%的增長,增幅不僅高于危機期間的0.95%,還高于1980~2012年間的1.5%;美國非農商業部門潛在全要素生產率則有望實現年均1.25%的增長,增幅高于危機期間的1.24%和歷史平均的1.11%。從表二中可見,傳統上認為美國制造業是高失業率集中行業的主觀看法應該改變。在美國各行業失業人口比例中,制造業的失業比例低于農業、建筑、批發零售等行業。實體經濟是虛擬經濟附著的主要載體,實體經濟的變化必然帶動虛擬經濟結構發生變化。
中長期看,美國經濟正表現出與以往多輪經濟復蘇不同的諸多特征。如:金融服務業正越來越廣泛地參與實體經濟,與智力相關產業進行結合,并附著在實體制造業之上,令金融服務業和實體經濟的邊界更加不清晰。如3D打印等數字化制造使得生產流程變短,特殊勞動技能要求降低,個性化生產成本下降,個性化設計和生產更加容易,生產環節會更加接近消費市場,個性化、分散化生產正顯著增加。之前需要在工廠進行專業化制造的過程可能蛻化成在家庭或辦公室即可完成的簡單打印過程,傳統的實體生產演變成了服務環節。對美國經濟這一種新的運行態勢,依照某一種經濟理論很難解釋,需要復合多種理論才能解釋。這種新的態勢給傳統上通過簡單的比例變化來認識金融服務業和實體經濟關系的路徑提出了挑戰。按照傳統的劃分方式,上述過程將表現為實體經濟成分下降、金融服務業產值上升,并由此會得出美國經濟重回老路的結論。學術界需要提出新的理論,更多地從經濟結構層面進行觀察,才能更接近本質。
資料來源:U.S. Department of Labor, “Table A-14. Unemployed Persons by Industry and Class of Worker, Not Seasonally Adjusted”, October 3, 2014, (上網時間:2014年10月15日)
本文為《現代院美國所:美國國情九問》第三篇
文/余翔?來源:共識網-《領導者》雜志第62期(2015年02月)
轉載請注明:北緯40° » 美國經濟是在重走危機前的老路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