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美方對中國實施“一帶一路”構想影響的認知及美方的應對
美方認為,“一帶一路”建設將可能削弱美國、俄羅斯及其他地區大國在相應地區的影響力。此外,美國不應僅僅重視東亞地區,也應該將西亞地區擺在同等重要的位置。在應對策略上,美國應該重新思考自身的中亞政策,抗衡中國的影響力,此外還應該組織中俄形成事實上的同盟。
1中國將削弱大國在“一帶一路”沿線地區的影響力
“一帶一路”構想的實施可能將改變亞太及歐亞地區的大國力量對比和權力架構。在宏觀層面看來,美國和俄羅斯也將對“一帶一路”做出消極反應。中美俄三者在中亞的競爭中,中國明顯日益占據上風。
相對于美國,美國在阿富汗撤軍的步伐日益推進、以阿富汗為核心的“新絲綢之路”計劃也舉步維艱,而中國優勢則在于擁有大量資金;相對于俄羅斯,盡管俄羅斯在中亞擁有歷史悠久、影響巨大的政治、經濟、軍事等方面的戰略存在,然而中國在中亞的影響力與日俱增,已經成為中亞五國中四個國家最大的貿易伙伴,中亞與中國的聯系將遠遠超過其與阿富汗、南亞、俄羅斯及歐洲的聯系。
據此,美國有必要調整自身中亞政策的目標,加強對中亞及中國在中亞影響力的關注。
重視中亞將有助于美國拉近與除中東、東南亞以外地區的穆斯林溫和派的關系。另外,長期以來美國中亞政策的重要目標在于限制中亞五國對俄羅斯的政治經濟依賴,現在看來應該更加擔憂中國與中亞日漸緊密的貿易和投資關系。
此外,地區性大國也將對“一帶一路”做出消極反應。具體而言,“絲綢之路經濟帶”的實施會引起印度、伊朗及土耳其的不適感,“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則會引起日本及印度的不適感。
2亞洲呈現出整體性崛起趨勢,亞太與歐亞并重,東亞和西亞并舉
美方認為,美國應該重新思考其“重返亞洲”戰略,不僅應該關注東亞及太平洋地區,而且應同等重視西亞地區。原因包括:
一是亞洲的崛起呈現整體性趨勢和趨勢,東亞和西亞并舉。盡管長期以來亞洲的東部和西部在政治、經濟、歷史、文化等領域缺乏深入聯系,然而這一狀況正在逐漸被打破。地區大國紛紛重視“絲綢之路”概念,這反映了東亞和西亞的聯系和融合正在穩步提升,雙方內部貿易日益緊密。
二是東亞地區與中東、西亞的聯系日益緊密。以中國為代表的東亞國家與以中東為代表的西亞國家的能源和非能源貿易聯系比重不斷提升,中國與沙特阿拉伯、科威特、卡塔爾、伊朗的貿易額遠遠高于其與美國的貿易額;西亞國家對東亞的關注也不斷增大,西亞在全球博弈中的分量不斷加大。
三是東亞和西亞之間在海上和陸上的互聯互通不斷提升。從海上來看,東西方貿易往來的海上核心通道印度洋通航量巨大,其重要性不斷提升;從陸上來看,橫貫亞歐大陸內部的公路和鐵路線路正在形成中。四是以伊斯坦布爾、迪拜、新加坡、香港、上海為代表的亞洲金融中心的互動關系也日益密切。
3中國實施“一帶一路”的前景仍面臨諸多不確定因素
第一,在經濟領域,中國實施“一帶一路”并不能替代其與亞太地區方向重要經濟體的聯系,其影響力難以超過美國。在“一帶”建設方向,阿富汗局勢不穩、印巴沖突等因素造成中亞和南亞不穩,這將危及“一帶”建設;在“一路”建設主要覆蓋的東南亞地區,美國的影響力仍然超過中國,地區國家也更加歡迎美國的存在。
第二,在安全領域,亞太諸國仍希望看到美國發揮積極作用。美方認為,一方面,中國在南海等問題上態度日漸強勢,地區國家不得不求助于美國發揮更大的地區安全保障作用;另一方面,中國主導的亞信會議是否能在地區安全問題上發揮“去美國化”的作用還尚有待觀察。
第三,中國在團結“一帶一路”國家上面臨諸多障礙。“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在政治、經濟、文化、社會等層面迥異,中國應至少思考清楚以下幾個方面的問題:一是如何處理與這些國家雙邊合作及與歐盟、東盟等地區多邊組織之間的關系;二是中國是否應該用諸如建立自由貿易區的形式、或者是以其他方式,將相關國家聯合在一起。
4美國應阻止中俄結盟,避免丟掉歐亞地區主導權
盡管中國和俄羅斯之間存在諸多分歧,然而雙方在亞太和歐亞地區都分別與美國主導下的安全集團發生沖突,走向結盟的趨勢日漸明顯。美國不能低估中俄靠近的嚴重性,應避免丟掉歐亞地區的主導權,因此防止中俄結盟應該成為美國下一階段外交政策重中之重。鑒于中俄的潛在分歧和矛盾,美國阻止結盟的不會付出太大的成本。
四、政策建議:中國的應對
在中美關系超越雙邊和地區維度、逐步走向全球的大背景下,必須正視第三方因素在中美關系中的作用。
如果說長期以來中美兩國競爭和合作的主要區域集中在東亞和太平洋地區,那么中國提出“一帶一路”合作倡議則為雙方的互動開辟了新的空間:
陸上從東亞向西拓展至亞歐大陸的內部,涵蓋但不限于中亞、南亞、中東等地區;從海上看從西太平洋海域向西、向南穿過馬六甲海峽,深入印度洋及其沿岸地區。中美在新的陸海戰略空間上如何管理雙邊競合關系,將成為影響“一帶一路”建設前景的重要因素之一。
現階段看來,美方對中國“一帶一路”倡議的意圖存在較大疑慮、對前景的看法也存在諸多不確定性。由于中國建設“一帶一路”倡議尚在起步,合作構想及政策措施尚未完全成形,美方政策界、學術界的反應也處于初步階段,客觀上也為中方提供了向美方增信釋疑、增強雙方良性互動的機會。具體看來,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著手:
第一,強調“一帶一路”倡議非戰略性、合作性和非排他性。正如中國外交部副部長張業遂所闡述的:“一帶一路”是合作倡議,中國沒有特別的地緣戰略意圖,無意謀求地區事務主導權,不經營勢力范圍,不會干涉別國內政。
“一帶一路”自提出以來一直作為經濟合作倡議而非戰略構想存在。應通過各種渠道加強對美政界、學界、商界等公共外交,強調“一帶一路”倡議的合作性、開放性、非排他性和互利共贏性,淡化零和博弈及對抗的抗美色彩。
第二,在具體地區和領域探索和加強中美務實合作的基礎。中美在“一帶一路”沿線地區,存在巨大的合作潛力。
以能源資源合作領域為例:在東南亞,中美在“大湄公河次區域合作”(GMS)能源資源互聯互通、能源政策方面已經開展一些合作并取得一定成果;在中亞,中美在地區安全事務、管線安全維護等領域擁有共同利益;在中東,中美在確保能源供應穩定、運輸安全、價格合理及基礎設施建設方面合作潛力很大。
在阿富汗問題、中東熱點議題上等問題上,中美在維護地區和平穩定等方面存在廣泛利益,而這些因素將對“一帶一路”建設前景產生重要影響,應努力保持中美的良性互動及溝通。
文/龔婷 《中美外交:管控分歧與發展合作》
轉載請注明:北緯40° » 美國對中國實施“一帶一路”構想的認知及應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