誤區之三:軍事大國目前對如何防御高超聲速導彈,基本上“束手無策”,看不到有效的解決方案和發展前景。
解讀:當前,美軍認為最有希望攔截高超聲速導彈的武器系統,是具有JEON(聯合應急作戰需求)能力的“薩德”系統疊加“愛國者-3”。
大國對高超聲速導彈防御沒有有效的應對策略,這個認識實際上也是有誤的。當前,幾個軍事大國都在緊鑼密鼓、不遺余力地開發反導武器系統。尤其是美國,吸取了過去發展反導大系統GMD受挫折的經驗教訓(因試驗攔截成功率太低,被美國人民斥為“燒錢工程”),所以行事和宣傳都比較低調,但實際上一刻也沒有放松,值得我們注意。
綜觀美國導彈防御局(MDA)和一些智庫們的設想,對高超聲速武器的防御方案分目前發展和遠景設想,兩方面并頭進行。遠的方面,專家們有共識,利用低軌衛星的天基反導是個比較理想的方案。不過它耗資巨大,技術上也不太成熟,還得一步步來。據報道,2022年7月18日,美國國防部宣布將先期撥款25億美元籌建衛星網(以及地面設備),明確說明用以偵察和跟蹤中俄的高超聲速武器。首批發28顆試驗衛星。正式建網需大量低軌衛星,分幾層覆蓋整個地球上空。美國的智庫紛紛設想充分利用民營商業衛星網的資源來解決經費問題,Space X公司的星鏈自然是首要考慮的對象。
但這還只是第一階段,其最終目標是建成一個察打一體的“天基反導大系統”,即不僅能偵察,跟蹤,甚至可以直接攔截中俄的高超聲速武器。當然這只是遠景設想,至少在近期內無法實現。主要原因之一是星載激光(或微波)武器的功率離摧毀一枚彈道導彈還有很大距離。
至于當前,美軍認為最有希望攔截高超聲速導彈的武器,是具有JEON(聯合應急作戰需求)能力的“薩德”+“愛國者-3”系統。
先談談“薩德”,美軍“薩德”系統及其相控陣雷達AN/TPY-2的攔截高度為40~150千米,作戰距離為200千米。雷達主要特點是由于寬頻帶因而具有較強的目標識別能力;攔截彈特點是具有較強機動過載能力。所以從理論上講,系統具有在一定范圍內攔截高超聲速武器的能力。缺點是單級火箭,所以飛至空氣稀薄的大氣層外時已成強弩之末,機動過載能力只剩5-10g;難以對付高超聲速目標。再則作用距離仍嫌小,如果第一次截獲目標失敗,就沒有時間進行二次攔截。所以從2015年起,美國洛馬公司受美軍委托,一直在進行新一代“薩德”的研發工作。據資料透露,新型號主要改進處就是將攔截彈由單級固體火箭助推器改為兩級,推力大大增加,不僅使射程提高到600千米,還可使攔截彈機動過載能力提高10-40倍。更重要的是使系統有時間完成多次攔截,提高對高超聲速導彈的攔截成功率。不過這種新型號何時服役?對此,美軍一直諱莫如深。
“薩德”系統主要負責高層防御(攔截高度為40-150千米),“愛國者”主要負責低層防御(攔截高度為15-40千米)。值得注意的是,從2018年起,美國防御局MDA提出并啟動“薩德”和“愛國者-3”聯合作戰的JEON(聯合應急作戰需求)項目的實驗。目的是使“愛國者-3”具備和“薩德”共享信息和互操作性的能力,可在較遠距離早早發現目標,使“愛國者”提早進入備戰狀態,增加攔截成功率。試驗論證,經JEON措施后的“薩德”+愛國者-3,就能在末端防御中有3次攔截機會。MDA的智庫們認為,多次攔截將大大提高對高超聲速導彈的攔截成功率。起到1+1大于2的作用。(國內一些媒體尚未注意到JEON的作用和重要性)
韓國對這種防御方案最感興趣。據外媒報道,從2022年起,駐韓美軍和韓軍曾一起對“薩德”和“愛國者”系統進行過多次JEON聯試,取得成功。不僅如此,韓國最近為了應對朝鮮方面高超聲速武器的快速發展(朝鮮于2021年9月宣布成功試射“火星-8”高超聲速導彈),正在花巨資打造韓國版的高超聲速導彈攔截系統。韓國現在正在研制的L-SAM反導系統,據報道已于本月(6月)初試射成功(四次試射,三次成功;攔截彈采用KKV動能碰撞技術),射程為150千米左右,攔截高度為40-100千米,仍嫌指標較低。韓方決定現在就啟動在這一原型基礎上進一步升級改進的L-SAM-2;預計其射程(200千米)、攔截高度(40-150千米)指標非常接近于“薩德”,因此韓國自詡其為“韓版薩德”。韓軍方設想,一旦它服役,就能構成韓國版的多層次反高超聲速導彈的防御系統,如圖3。其中L-SAM-2和“標準-3”艦空導彈系統(或“薩德”系統)一起負責攔截高度40-150千米和更高的來襲導彈;L-SAM負責攔截40-70千米高度的導彈;美制“愛國者-3”或韓制M-SAM-2“天弓”防空導彈系統負責攔截高度15-40千米甚至更低的導彈。整個大系統將被賦予JEON聯合作戰能力。由此可見美韓對高超聲速導彈防御系統的思路都是:多層次攔截再加上JEON。據韓國自稱,它的這個系統一旦完成并投入戰斗,將是世界上第一(或首款)高超聲速導彈防御系統。
圖3. 構建中的韓版“薩德”系統
(知遠戰略與防務研究所)
轉載請注明:北緯40° » 郭衍瑩:淺談對高超聲速武器發展的三個認識誤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