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爭暗斗
“南極圈”曾流傳著一種說法,從科學考察和極地活動話語權的角度看,南極地區有4個必爭之點:極點、冰點、磁點和最高點。前三個分別由美國、法國和蘇聯/俄羅斯占據,中國則搶到了第四個點。
在諸多大陸學者眼中,《南極條約》是一個富人俱樂部,中國目前只是一個二等艙的客人。顯而易見的是,南極各地的叫法,例如維多利亞地、伊麗莎白女王地、Dome-A等——這些名字不僅讓中國極地科考隊員叫起來拗口,也讓中方渴望了解南極的外部人士卻步三分。
“雖然中國的考察站越建越多、科研投入越來越大,但是真正的科研成果和南極事務影響力離美國、俄羅斯等強國還有一定差距。在資金投入和技術積累兩方面,中國的力量仍然很薄弱。”一名南極領域的內部人士評價道:“要知道,美、俄都有能跑南極的大型運輸機、專業破冰船、直升機等設備,中國只能靠對外采購。”
早在上世紀上半葉,美國、蘇聯、英國、法國、澳大利亞、智利、阿根廷、新西蘭、挪威等國就已入駐南極大陸(按考察站數量,前七國又被外界稱為“七國集團”),并在此安營扎寨。上世紀50年代,上述國家以測繪地圖、插國旗、豎立標牌、遺留站址等不同形式宣稱過對南極的領土主權,一度競爭殘酷。據了解,早期探索南極的國家之間領土糾紛不斷,例如美國與蘇聯,英國與阿根廷,阿根廷與智利,英國、阿根廷以及智利三國,澳大利亞、新西蘭、法國以及挪威四國均出現過紛爭。
1961年,在美國、蘇聯等國的倡議下,《南極條約》生效,其管轄范圍為南緯60度以南地區,包括南太平洋、南大西洋、南印度洋、南極大陸和島嶼,總面積約為5200萬平方公里,其中南極大陸及其周邊島嶼面積為1400萬平方公里,南大洋面積為3800萬平方公里。更重要的是,該條約“凍結”了南極洲的領土主權問題——其第四條規定,在本條約有效期期間(30年),對已有的南極洲領土主權和主權要求依據不予否認,不得提出新的領土主權要求或擴大現有的領土主權要求。
“對南極的競爭像是一場跑步比賽,有人在前,有人在后。當《南極條約》簽訂的時候,就像裁判突然喊停,然后大家都停下,如果仍以沖線為目標,那么客觀上來說,有人在你前面,有人在你后面。”張俠用此比喻條約的意義。1991年,面對《南極條約》是否需要修改的問題,成員國沒有提出意見,于是延續至今。“目前條約中關于領土主權方面所規定的有效期,可以理解為無限期。”
然而,在中國第30次南極考察領隊劉順林看來,雖然《南極條約》暫時凍結了對南極的領土主張,意味著南極領土、領海主權以及大陸架管轄權歸屬存在很大的不確定性,但現實情況是,各國都在加強在南極地區的實質存在。
2012年12月,英國重新對爭議領土伊麗莎白女王地進行命名,立刻引發阿根廷的抗議,并將此形容為“過時的帝國主義野心”。
按照各國建立考察站數量和選址的情況,如今中國與此前的“七國集團”并稱為南極的“八國集團”。但由于中國在加入《南極條約》時遵從凍結領土要求的規定,因此面對各國關于領土的動作已習以為常。大陸官方每每對外談及對領土糾紛的態度時,慣以《南極條約》的規定為準,并重申當年鄧小平的題詞——“(中國)為人類和平利用南極做出貢獻”。在國際會議上,中國也甚少對此進行直接表態,正如其在國際社會一貫強調的那樣,“中國的興趣在于未來”。
盯緊資源
然而,這并不代表中國對此沒有戒心。多位受訪的極地考察工作人員都對《鳳凰周刊》記者表示,“每個國家步入南極都有自身國家利益的考量。”
根據中國極地研究中心編纂的《南極洲領土主權與資源權屬問題研究》一書,中國在南極地區的主張涵蓋七個方面內容,既表達了中國希望在南極事務中有平等的參與權和發言權的意圖,也表現出中國對南極資源存在訴求。
從70年代開始,國際社會先后召開了一系列針對南極礦產資源問題的特別協商會議,并于1988年6月2日簽署了《南極礦產資源活動管理公約》。但由于受到全球人口、資源與環境問題的巨大壓力,該公約始終未能生效。
世界各國對南極資源的探測也如火如荼。例如,澳大利亞從80年代就由其礦產資源局負責專門組織了對普里茲灣海盆的海洋地址、地磁、地震和水深探測量等多學科調查,查明該海盆的地址構造和沉積層厚度。
雖然《南極條約》附加的《議定書》于1998年正式生效,規定50年內(即到2048年)成員國不可在南極進行礦源活動。但各國對南極礦產資源的渴望從未停歇,并為此暗暗準備。
1998年,日本油氣組織曾派船前往普利茲灣進行過油氣資源調查。中國此次建立第5個考察站的羅斯海地區,也曾探測到豐富的礦產資源。“等到了2048年,南極洲的政治前景、礦產資源的歸屬與分配、開發與管理與環境保護等諸多議題又會炸開鍋。”一名內部人士說。
未來一段時期,極地活動仍將以科學考察為主要特征,關于極地權益的爭奪將貫穿考察活動的始終。一位前南極科考隊員認為,一方面,極地考察具有重大的科學意義;另一方面,謀取國家權益也是各國積極參與極地考察的出發點之一,是當今各海洋強國發展戰略的重要組成部分。
近幾年,像中國一樣,作為后來者的印度和韓國也加大了對南極的投入。2014年2月,韓國在南極特拉諾瓦灣完成了其第2個考察站Jang Bogo,其自主建造的新破冰船也將服役;印度第三個考察站巴拉蒂(Bharati)于2012年建立,目前還未完全投入使用,一旦工作完成,印度將成為在南極圈內擁有多功能考察站的9個國家之一。此外,印度還在建造第一艘自己的破冰船,以取代目前從俄羅斯租用的破冰船。
轉載請注明:北緯40° » 大陸南極戰略棋局探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