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欧美高清精品?ⅴ_无码中文字幕日韩专区_亚洲精品无码久久久久久久_久久精品国产欧美日韩_亚洲?v中文无码字幕色下药,亚洲欧洲日产韩国精品av,色欲久久国产色AV免费看,日韩在线视频免费观看激情

Half the truth is often a great lie.

為什么說主流經濟學在丑化市場?

經濟 alvin 12889℃ 3評論

4反壟斷法反對的,恰恰是競爭本身

壟斷這個概念在英文里出現,最初特指政府賦予某些個人或企業的特權,例如國王特許東印度公司經營東印度的貿易航線,其他企業不準與其競爭,這就叫壟斷。所以說,一開始壟斷的名聲就不太好。

后來,經濟學家把壟斷沿用到市場結構分析中。比如,因為有規模經濟,先進入的企業可以占很大的市場,就會形成完全壟斷或者寡頭壟斷,而如果每個企業的市場份額很小,對價格沒有影響力,就叫完全競爭。按主流經濟學理論,市場有效性是建立在完全競爭基礎上的。現實中,完全競爭難以達到,所以需要政府反壟斷。美國很早就有反托拉斯法,中國2007年也通過了自己的反壟斷法。

關于反壟斷的理論基礎,微觀經濟學是這么說的:一個壟斷者,價格需求曲線不是水平的,而是傾斜的。那意味著你有市場影響力,不是價格接受者,而是價格制定者。根據企業最優決策法則,邊際收益等于邊際成本。現在,由于你的需求曲線向下傾斜,邊際收益小于價格,導致價格高于邊際成本,由此產生了效率損失,所以要反壟斷措施糾正。例如美國政府曾起訴微軟壟斷,要拆分它;對一些大企業如美鋁、IBM等等,美國政府都做過反壟斷制裁。

對照現實,這是很奇怪的邏輯。因為真正的市場,面臨的是有沒有這種產品的區別,而不是假定已經有這種產品的情況下,怎么定價的問題。比方說,微軟作為軟件企業,它的產品價格不可能等于邊際成本。在微軟已經存在的情況下,你要他按照邊際成本定價,這是很荒唐的一件事。

在新古典理論里,價格是外部給企業的一個參數,必須接受它,這樣才叫完全競爭。但在現實中,價格是企業競爭的基本手段。好比企業做廣告,就是培養消費者對產品的忠誠度或傳遞有關產品的信息,使需求曲線更傾斜一點;還有價格歧視,同一產品對不同的人要價不同,也是為了吸引更多的顧客。按照反壟斷的邏輯,這也是不允許的。但這些都是企業競爭的基本手段。可以說,反壟斷法反對的,恰恰是市場競爭本身。

對反壟斷法的實際效果,經濟學家Armentanono在1972年的一篇研究論文指出,沒有案例能夠支持它。簡單地說,企業合并之后,價格普遍降低了;反過來,政府強令拆分的,價格普遍提高了。這是什么原因?因為企業合并后,提高了效率,節約了成本,這個節約的成本一部分可以讓利給消費者。所以反壟斷法對消費者不一定有好處。

新古典理論的“完全競爭”,其實是沒有競爭。熊彼特的經濟發展理論說得很清楚,如果每個企業都是“完全競爭者”,沒有利潤,沒有資金從事研發,是不可能有技術進步的。企業之所以搞研發,就是希望有一種與眾不同的產品或專利,形成獨特的競爭優勢。企業開發新產品,申請專利,采取特殊的定價策略,廣告策略,并購投資等等,都是市場競爭的重要手段。

壟斷要反,但應該反的是政府用強力施加的壟斷,即政府只允許一部分人經營、不允許其他人進入的政策,而不是市場上自發形成的高占有率。歷史上看,沒有一個企業能夠持續統治市場。不管是微軟,還是英特爾,如果不能真正滿足消費者的需要,或者定價太高,早晚會垮臺。IBM原來很牛氣,后來被戴爾、惠普打倒了。微軟占軟件平臺70%、80%的份額,但是它不敢松懈,就像比爾·蓋茨講的,微軟離破產永遠只有18個月。這就是競爭的壓力。競爭程度不能按市場上有多少個企業衡量,而要看有沒有自由準入。

如果有企業采取侵犯別人權利的辦法去競爭,政府一定要管。但這是產權的保護問題,與反壟斷無關,采取這種不正當競爭的可能是很小的企業。在這個前提之下,不要限制企業的規模,也不要認為企業數量越多,競爭越激烈。衡量壟斷的唯一標準是有沒有政府的政策保護,與企業大小無關。

回頭看反壟斷法的后果是什么?很可能變成落后企業反對先進企業的工具。有些企業競爭不過別人了,就起訴別人。像現在,任何兩個企業并購都要由商務部批準——例如生產電飯煲企業并購還要商務部批準,是很荒唐的。

5信息不對稱問題:市場是一雙隱形的眼睛

新古典經濟學假定信息是對稱的、完全的。一個推論就是,如果存在信息不對稱,就需要政府去監管企業。“非對稱信息將導致市場失靈甚至消失”,這是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阿克羅夫的“舊車市場”理論,食品安全檢查,藥監局,饅頭辦公室等等,都建立在這樣的理論基礎上。

聽起來蠻有道理。牛奶有三聚氰胺,消費者怎么知道呢?如果政府不管,我們不都喝了有毒的奶嗎?

提出這樣的問題是因為我們低估了市場的力量。新古典經濟學只知道市場是只看不見的手,沒有看到市場還是一雙隱性的眼睛——聲譽機制。長期看,市場競爭生存下來的企業,都是聲譽良好的企業,欺騙無知的人并不是最好的競爭策略。企業有積極性提供信息,消費者也有積極性獲取信息。從這個角度看,新古典經濟學有很多矛盾,比如依據反壟斷理論,企業做廣告會增強市場支配力量,屬于壟斷行為,但另一方面,它向消費者介紹產品,樹立品牌,恰恰是解決信息不對稱問題的重要手段。

在很多情況下,是政府干預導致了市場信譽機制的失靈。簡單地說,如果什么都要政府審批,企業不會在乎自己的聲譽好壞。在市場競爭中,企業要討好消費者,但是,如果能不能進入這個行業、能不能賣這個產品由政府說了算的話,企業就會去討好政府官員。討好政府官員比討好消費者更容易,因為消費者很多,政府官員是少數人。

打個比方,賣房子時,如果要討好消費者,200套房子要討好200個家庭,平均每個家庭三到四個人,你要討好七八百人。但如果是政府官員審批的話,一個處長,你只要保證送上三套房子就行了。由此不難理解:政府部門獲得審批的權力,并不意味著問題的解決,往往是腐敗機會的滋生。事實上,許多政府審批名為規范市場,實為官員尋租。

6市場與企業的關系:不要反感大企業

現實中,沒有完全競爭,信息也不對稱,市場如何運作?超市里賣的礦泉水,消費者不認識它的企業老板,更不認識它的員工,為什么敢喝?如果把它的商標去掉,你還敢喝嗎?相信大部分人不敢。原因在于,企業是一個聲譽機制,承載著一系列連帶責任。有了連帶責任,才能建立信任。簡單來說,某組織有一個名字,這個組織的人之間就存在連帶責任。沒有名字,就沒有連帶責任。

如果按主流經濟學的定義,完全競爭的市場由無數個原子式的小企業組成。但在這樣的市場上,信任是建立不起來的。每個人一個名字大家記不住,所有人都叫一個名字也不行。所以,在多數行業中,最后往往形成幾個大品牌,這樣消費者可以記住它們,相信它們。因此,我們不要反感大企業。沒有它們,市場經濟不可能有效運行。

在企業內部,承擔連帶責任更精細。簡單地說,什么叫老板?就是對所有的員工承擔連帶責任的人。假如你是一個餐館老板,你的員工菜沒洗干凈,客人吃了拉肚子,誰負責?是你。你不能說我不在場,我不負責。作為老板,你不僅要對所有員工的過錯承擔責任,還要對上游供應鏈上的廠家承擔連帶責任。譬如一個牛奶企業,奶源不是你生產,飼料不是你生產,但是牛奶中檢測出三聚氰氨,不論是誰加進去的,你都要承擔責任。有能力承擔這種連帶責任的,就是品牌企業。一個企業有多大的能力承擔責任,就有多大的利潤空間。如果你沒有能力為他人承擔責任,就做個體戶,只對自己的行為承擔責任,當然也不可能賺大錢。

從這個角度理解,一個行業只有幾家大企業不是壞事。亞當·斯密反感大企業,他曾提到,大企業老板們湊在一塊肯定是想坑害消費者。實際上,沒有大企業,就不可能有大范圍的市場。科斯把企業理解為市場的替代物,認為市場交易成本太高,需要企業替代市場,這個觀點可能有問題。企業不是市場的替代物,而是市場本身的運行方式。正是企業的存在,降低了市場的交易成本。如果沒有企業,信任關系建立不起來,我們就不會買牛奶喝。自己養奶牛太貴,就不喝牛奶,喝稀飯——這就是自給自足,不存在市場了。

因為信息不對稱,要求政府干預,或者針對大企業制訂反壟斷法,都是不合理的。市場中,由于存在聲譽機制,使我們可以跟陌生人合作,交易各種各樣的產品。企業的品牌和市場的信任在此過程中建立起來。因為這個原因,人為地限制企業規模是不對的,那其實是在破壞市場秩序,破壞市場的有效性。

7埋葬凱恩斯主義

凱恩斯理論是主流宏觀經濟學的核心部分,也是政府干預經濟的重要依據。人們接受它,首先是因為無知——就是說,由于人的本性使然,我們對世界的認識很膚淺。第二是利益問題,有了這個理論,一些人可以拿國家的錢去投資,政府可以名正言順地制造通貨膨脹。

現在流行的凱恩斯主義經濟學的“三架馬車”理論,顛覆了經濟學的一些基本常識。它認為GDP等于消費加投資加凈出口。消費包括個人消費和政府消費;投資可以是私人企業投資,也可以是國有企業投資;凈出口就是出口減去進口。根據這個概念,要想增加GDP,或者靠增加消費,或者靠增加投資,或者靠增加凈出口。出口不行了,就增加投資;投資不行了,就促進消費。宏觀經濟政策就是這么描述的。

“三架馬車”作為一個恒等式,沒錯。但用它來解釋經濟增長,就犯了大錯。

人們之所以創造GDP,是為了消費。但按照凱恩斯主義理論,我們不是為了消費去創造GDP,而是為了增加GDP才刺激消費。我們制定8%、9%的增長目標,為了達到這個目標,拼命刺激消費。消費本來是目的,現在變成了手段。例如2009年金融危機時,汽車銷售不好,就補貼汽車;家電銷售不好,就補貼家電……為了追求GDP而消費,目標和手段完全顛倒了。

再看投資。為什么要投資?因為投資可以提高生產效率,增加未來的消費。今天投資1塊錢,明天可以回報比1塊更多。如果不這樣,投資就是浪費,不值得進行。但看一看我們現在,投資是為什么?為了增加總需求(或者說為了增加就業),投資與效率毫無關系。如果不考慮創造價值,只是為了增加GDP,創造就業機會,辦法有很多。讓1000萬人當小偷,然后再讓1000萬人當警察抓小偷。這2000萬人都有工作了,但有什么意義呢?

接著看凈出口。亞當·斯密和大衛·李嘉圖200多年前就指出,貿易是互惠的,所以自由貿易創造財富。這才是我們需要貿易的原因。但現在的宏觀經濟學家不這樣認為,他們回到了重商主義時代,認為只有出口大于進口才能增加財富。比如,一個國家出口100萬,進口90萬,出口大于進口,貿易對GDP貢獻是正的。如果一個國家出口1000萬,進口1100萬,出口小于進口,貿易對GDP的貢獻就是負的。這不是很荒唐嗎?現在,每到金融危機之后,所有國家就想辦法限制進口增加出口,搞貿易保護主義,結果是兩敗俱傷。

還有儲蓄問題。我們常說,經濟要發展,要增加投資。投資哪兒來?靠儲蓄。但是凱恩斯主義理論說,儲蓄是壞事,花錢是好事,還把它表述為“合成謬誤”現象。個體的善不等于總體的善這個現象是存在的,但用到儲蓄上就不合適。凱恩斯理論其實是一個經濟波動理論,我們卻把它變成了經濟發展理論。

轉載請注明:北緯40° » 為什么說主流經濟學在丑化市場?

喜歡 (17)or分享 (0)
發表我的評論
取消評論
表情
(3)個小伙伴在吐槽
  1. 真為地球人所寫?
    匿名2018-02-16 23:35 回復
  2. 你讓政府別干預,這些經濟學家的經費從哪兒騙
    匿名2018-02-23 13:36 回復
  3. 如果一切都按專家的話進行當然好,但是世界是由100多個國家組成的,國與國之間是有矛盾的,這些矛盾對經濟運行的影響有目共睹。專家能睜眼看看嘛?
    匿名2019-12-22 15:12 回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