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空軍上校包以德1966年提出“觀察-調整-決策-行動”循環(OODA循環,或稱“包以德循環”)及“能量機動性”(EM)理論,啟發了F-16“戰隼”、F-15“鷹”式戰機的設計。現在,已不再是速度與機敏性為王的時代。洛·馬公司的舒克以及空軍研究實驗室的布拉什提出了一種新的戰斗機優勢理論——“信息優勢”(IP)和“信息機動性”(IM)理論。該理論的重點在于比敵人更快速獲得有用信息,并更快速利用這些信息。與包以德的“能量機動性”(EM)理論啟發F-16、F-15戰機設計相比,“信息機動性”理論解釋了F-35戰機如何通過信息作戰域取得模擬戰演習優勢。這一理論也適用于電磁機動戰和網絡戰領域。
信息即第五代戰機的生命
2017年“紅旗”軍演模擬了13架F-35A戰機對抗最先進侵略戰機等威脅,作戰效能遠超預期,殺傷率高達20:1。這一性能優勢已經改變了美各軍種對F-35運用方式的理解。《航空航天力量》雜志文章指出,四代機的速度和能量等于生命與生存能力,而對五代機來說,信息就是生命。
“能量機動性”理論
1966年,包以德在托馬斯·克里斯蒂及詹姆斯·吉布森的協助下創造了“能量機動性”理論,提出了戰機可用能量等于生命的概念。“能量機動性”理論提供了一種理解飛機高度與動能能量(位置和速度)之間關系、定義飛機機動性的方法。包以德宣稱,在模擬空戰中,利用“能量機動性”原理,他能在40秒內從初始不利位置擊敗任何敵人。
“信息機動性”理論
在當代戰爭中,信息作戰域的機動性比有形作戰域的機動性更重要。空戰格斗已經被超視距瞄準和執行所取代。“信息機動性”沒有利用位置、推力、升力、速度及其他物理參數,而是利用了來自通信理論的參數,包括通信信道容量、信息熵、(單位時間)信息發送量,以及信息傳遞速度,創造出與包以德具體能量公式類似的“信息優勢”量度。然后,飛行員可以通過與敵人對比,判斷自己是擁有更強還是更弱的“信息優勢”。“信息機動性”優勢在信息領域的工作原理與機械優勢相同。在機械世界中,一個人要抬起一輛汽車達到更換輪胎的目的,赤手空拳是無法完成的,但借助汽車起重器則可以實現所需的力量倍增。雖然“信息機動性”理論公式是能解釋得通的,但相關原理仍需進行仿真模擬。一個可信的原理也必須是預知性的,使人們能在戰場上或自動化金融交易體系等類似領域中,通過對以信息為中心系統的分析,高精確地預知哪一方將獲勝。F-35是一種高帶寬、聯網、高能傳感器/武器、低可探測平臺,具有相對其他一切類型飛機的信息領域優勢,如果能維持“信息機動性”優勢,將贏得對抗敵人的“信息格斗”。這一原理也適用于電磁機動戰及網絡戰等“第三次抵消戰略”領域。
編譯:王璐菲 來源:美國《防務頭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