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軍利用F-16扮演無人作戰飛機已有好的技術基礎。圖為美國波音公司為美空軍發展的QF-16靶機在海上飛行。該機于2013年9月19日完成首飛,2016年9月23日形成初始作戰能力(美空軍圖片)
此前,在2017年2月22日,美海軍研究實驗室(NRL)曾宣布,它的海軍人工智能應用研究中心(NCARAI)聯合美海軍航空系統司令部(NAVAIR)和AFRL,正在繼續發展NRL研制的“戰術作戰管理器”(TBM)。TBM是一種軟件系統,采用智能體來在模擬的超視距空戰任務中,引導在有人機/無人機編組中用作“僚機”的無人機。該軟件的發展是在美國防部長辦公廳發起的“用于空戰任務的自主性”專項框架內進行的,該專項是NRL的研究人員參與的美軍5個跨軍種自主性技術研究專項之一。它采用了目標推理智能體,理順了有人機和無人機空戰編組內的跨平臺協調,以便在強對抗環境中操作;它允許人類操作員通過協調它們的分目標(objectives)/總目標(goals)來管理編組中的多架無人機。在試驗中,專家飛行員利用AFRL的駕駛員-飛行器接口參與了模擬的空戰場景。在這些場景中,操作員們控制著長機,并與各個自主的智能體通信,而每個智能體都由TBM控制。每個智能體通過自身的傳感器觀察它的環境,并執行行動以達到它的總目標。目標推理技術的應用使這些智能體能夠動態地自行選擇需要追求的分目標,這樣就能在操作員難以理解和未曾預期的情況(例如呈現挑戰或機遇)出現時,能確保行為能力。
專家飛行員在美空軍研究實驗室的設施上與無人機“僚機”協作執行模擬的超視距空戰任務。美海軍研究實驗室發展的TBM智能軟件負責控制無人機“僚機”(美海軍研究實驗室圖片)
NCARAI的自適應系統部主管大衛·艾哈博士(Dr. David W. Aha)表示:“在無人機/僚機需要依靠自己的設備時,它能夠隨著任務場景的展開,認識到何時或如何改變自己的總目標或分目標。某些系統允許用戶們插入新的總目標或對新的總目標選擇進行預先編程,而目標推理智能體能夠動態地選擇新的、沒有預編程的總目標并去達成”。他還表示:專家飛行員們肯定了TBM在他們的指揮之下控制一架無人機的能力。NRL的團隊已將TBM集成到了AFRL的“用于仿真、集成和建模的分析框架”(AFSIM)和NAVAIR的“下一代威脅系統”(NGTS)中。AFSIM和NGTS都是高保真的超視距任務模擬器,對空中、陸地和海面平臺(包括武器和子系統)進行了建模,被飛行員們在虛擬訓練和試驗系統中日常性使用。
(中國航空工業發展研究中心 張洋)
轉載請注明:北緯40° » 美軍開展無人機“僚機”技術實驗 可自主完成打擊任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