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門不僅會曲解儒教的經典,也會將佛教的一部分說法引為己用,從內容和形式上而言,他們受佛教的影響更大。許多教門不僅部分繼承了正統佛教的世界觀,同時還部分繼承了佛教經典(如《壇經》、《金剛經》)、輪回思想和彌勒下生說。和正統佛教一樣,教門不承認民間信仰中各路神仙的政治地位,他們反而強調平等、虔誠與慈悲。和正統佛教不一樣的是,教門改造了彌勒下生說,聲稱彌勒下生即將到來(《彌勒下生成佛經》認為,彌勒下生要經歷56億年),部分教門的領袖甚至宣稱自己就是彌勒。原本宣揚在末日大劫來臨之前應當享受平和生活的說法轉身一變,成為了末日已經來臨,唯有信仰彌勒才能得救的千年末日說。改造后的彌勒下生說經常同中國古代的“天運更替”結合在一起,成為底層民眾發動叛亂的理論依據。除此之外,教門還創造出同佛教中觀音造像頗為相似的無生老母形象。無生老母,亦稱“瑤池金母”,教門經典認為,她是玉皇大帝的妻子。她擁有超出眾多神仙的法力和無窮智慧,素以慈悲為懷,普度眾生。教門將無生老母的地位置于眾多的民間神祗之上,羅伯特·威爾認為,是一種同世俗政治秩序的對抗。因為在中國,民間信仰的神明地位與權力是與現實的政治秩序同構的,用作者的話說,就是“玉皇大帝和蔣委員長一樣,城隍和警察一樣”。突出“無生老母”一方面是為了吸引女性信徒(特別是在禳災和求子方面),另一方面則是將教門的權威置于世俗政治之上,彰顯自己的無上權威。但是,這種做法也會因為挑戰世俗政權而遭到抵制,政府經常會稱呼教門為“邪教”,并予以全面的鎮壓。
彌勒下生經變圖。彌勒先于佛入滅,相傳為釋迦摩尼在未來的接班人,將在其上生兜率天56億年后,降生人間,超度眾生
從其他正統宗教中借來象征符號并加以自己的解讀,這幾乎是所有教門教義的共同特征。教門不但會重新解讀這些宗教符號,甚至會進一步結合宗教符號改造自己的教義。教門之所以會肆無忌憚的大量借鑒其他宗教(如佛教)里的因素,或許同信眾本身對宗教的理解有關。有文化水平的信徒,或許可以講清楚佛寺正殿為何會供奉三尊佛像(東來佛祖、如來佛祖、燃燈佛祖),山門前為何會有兩尊菩薩(護法神),但是在大多數的信徒以及非信徒看來,三尊不過都是佛祖,沒有本質區別,而山門前的護法神不過就是門神。將宗教中特有的內涵世俗化,是中國民間思想的重要特征,而教門對其他宗教的理解正是源于這樣的世俗化過程。佛教僧侶固然知道教門對佛教的理解有誤,但是他們往往很少對這些曲解加以正確引導,其原因主要有兩點。第一,教門的信徒有些人也是寺廟的施主,僧人的衣食住行常依賴他們的施舍,因而僧人很少會觸怒于他們;第二,佛教主張“方便”(梵語:upaya),即以靈活的方式因人施教,使悟佛法真義。虔誠的佛教徒相信,讓不懂佛的人接觸到佛,便是邁向大智慧的第一步,至于其他步怎么走,接下來便全憑自己緣分。由于正統佛教對異端的教門不加勸導,任其大肆借用佛教元素構建自己的教派,因此許多教門便打著佛教的幌子,兜售自己的主張。普通信眾真假莫辨,常常誤入歧途,跟從了教門的教義。
宗教符號的含義經常是多變的。同樣的一種佛,在正統佛教、教門以及民間信仰中完全可以有不同的解讀。大部分的教門都會采用借鑒其他宗教符號的方式構建本門教義,但是在借鑒的過程中卻會經常進行重新解讀,以此挑戰正統宗教和世俗政治秩序,體現自身的權威性。對教義和其他宗教符號的靈活處理,有時會導致與世俗秩序的沖突,但是這種沖突并不是必然的。在羅伯特·威爾的田野調查過程中,大部分時間內臺灣教門都與其他宗教、地方政府相安無事。不過即便如此,政府也依然對教門的主張及行為保持著高度警惕,對于政府而言,教門的叛亂傾向或許并不常有,然而只要有一次,就已足夠。
整理:徐添 來源:東方歷史評論
轉載請注明:北緯40° » 清代秘密會社:反清復明、天父地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