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羅斯同波羅的海沿岸前蘇聯加盟共和國的關系較俄芬關系更為復雜。首先從愛沙尼亞說起,該國東部自古就是俄羅斯的土地,其中包括古俄羅斯城市尤里耶夫,自1920年開始這一城市改名為塔爾圖。尤里耶夫這座城市1918年的時候還未被愛沙尼亞占領,而芬蘭人在德國人的支持下占領了它,隨后其被交給愛沙尼亞偽政府控制。為何在蘇聯時期塔爾圖未被共產黨政權交還給它真正的主人,也就是俄羅斯,現在讓人有些費解。如果塔林政府有什么有失公正的政策,那么在針對塔爾圖的俄羅斯族居民時則會變本加厲。
現在俄羅斯在面對愛沙尼亞時也是頗感無奈,可以說“列車已經開走了”,它現已成為北約成員國。愛沙尼亞的軍隊,就像其它前蘇聯加盟共和國和華約成員國的軍隊,對于北約來說完全是個累贅。這些國家的價值在于推行針對俄羅斯的敵視政策,充當意識形態斗爭的前沿陣地,在俄調整與歐洲關系時構成障礙。
除此之外,美國還有機會在立陶宛、拉脫維亞和愛沙尼亞境內部署軍隊,修建彈藥和器材倉庫,美軍可在這一地區舉行各類演習,吸收波羅的海沿海國家的軍隊參加,雖然這些國家的軍隊基本沒有什么戰斗力,但美軍可熟悉這一地區的環境。北約和美國進入波羅的海沿岸國家,主要目的是壓縮俄羅斯的戰略空間,以便在需要干涉時迅速抵達俄羅斯的政治中心地帶,從納爾瓦(愛沙尼亞東北部城市)到圣彼得堡僅有100余公里,從拉脫維亞城市濟盧佩到莫斯科也僅僅600余公里。北約在波羅的海沿岸國家部署有防空反導系統,雖然機會渺茫,但仍有可能擊落處于初始階段(發射后至脫離大氣層的推進加速階段,洲際導彈爬升到一定高度在推進器和彈頭分離后已經完全不可能被攔截)的俄羅斯洲際彈道導彈,這讓北約在戰略進攻武器方面相對于俄羅斯獲得了某些優勢。
北約一直有某種借口,如俄羅斯威脅到了其成員國的領土完整,但美國在波羅的海沿岸諸國部署的裝甲部隊,僅僅只能在俄羅斯失去“核盾牌”和防空反導力量后才可投入使用。即使北約能達成上述目標,完全占據空中優勢,以俄羅斯陸軍強大的戰斗力和俄軍士兵擊退侵略者的高昂士氣也可讓北約部隊付出無法彌補、極其昂貴的代價。為贏得同俄羅斯的戰爭,北約不得不在地面投入精銳部隊,而波羅的海沿岸國家和諸如波蘭、羅馬利亞及其它前華約國家的軍隊只能用于執行第二階段的任務。我們依然記得,1941~1945年羅馬利亞和匈牙利軍隊曾參加法西斯集團,在納粹德國的東方戰線作戰,但他們完全沒有能力單獨執行作戰任務,造成的損失較之德軍來說簡直就是微不足道。至于波蘭軍隊士兵的作戰穩定性,我們用一個事實來說明,1939年德國發動向波蘭的進攻之后,波軍在一個月之內就輸掉了戰爭,將自己孱弱的戰斗力暴露無遺。
三、烏克蘭問題
近兩年來,五角大樓的某些將軍曾直言不諱地聲稱,單憑軍事手段根本無法限制俄羅斯,華盛頓需要走“迂回路線”來維持美國的世界霸權。美國一直試圖將俄羅斯這個主要的“敵人”拉入“邊境戰爭”,烏克蘭事件就是美國推行上述政策的直接證據,盡管美軍特種部隊依靠國內政客的支持在烏克蘭取得了重大成功,但卻并未實現將俄羅斯和烏克蘭拖入戰爭的預定目標。是什么促使西方讓烏克蘭陷入當前這個狀態?
19世紀末期,奧匈帝國開始實施“烏克蘭計劃”,將本國布科維納北部和加利欽這兩個邊境地區的居民同小俄羅斯地區的居民隔離,雖然小俄羅斯處于沙皇的統治下,但上述地區的居民均屬于斯拉夫族。“烏克蘭計劃”得以成功實施,主要是因以下兩個事實的推動:一是布科維納北部和加利欽地區的東斯拉夫人同波蘭人,尤其是同波蘭貴族關系不融洽,而維也納正是以這一地區羅斯人民權利保護者的身份出現的;二是上述地區的居民同信奉東正教的小斯拉夫人存在教派沖突。后來的德國占領者重復了隔離政策,1918年4月29日~12月14日德國人在占領的小俄羅斯的土地上建立了傀儡國家,即“烏克蘭人民共和國”,但這一偽政府只能在德國人的武力支持下維持。當斯克羅巴茲斯基失去政權后,小俄羅斯中部和西部地區的控制權落入執政內閣手中。1918年11月1日東加利欽地區成立了“西烏克蘭人民共和國”,它于1919年1月22日并入“烏克蘭人民共和國”,執政內閣在1919年10月壽正寢終。
我們根據歷史記載,無法理解布爾什維克為什么決定實行自己的“烏克蘭計劃”,根據上述計劃,“烏克蘭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成立。正是由于蘇維埃政府組建“烏克蘭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的行為,烏克蘭共和國、烏克蘭人和烏克蘭語這三個概念才得以最終確定。蘇共的這一錯誤政策導致了一系列嚴重后果,在蘇聯解體烏克蘭獨立時,它得到了廣袤的領土,其中很多領土從法律上講并不屬于烏克蘭,其中包括哈里科夫州、切爾尼科夫州、頓巴斯、赫爾松州、尼古拉耶夫州、敖德薩州、扎波里日亞和克里木。克里木、沿黑海地區和比薩拉比亞是沙皇俄國在18世紀末期通過戰爭從土耳其手中奪取的,從理論上講俄不會將上述領土轉交給另外一個國家,但因為一系列不明原因它還是發生了。
蘇聯解體后,烏克蘭繼承了蘇聯的大量軍工企業,最發達的工業和農業,最完善的原材料生產體系,最為強大的陸軍和相差無幾的空軍,當時烏有權處理前蘇聯基輔軍區和部分敖德薩軍區的軍事技術裝備、武器和彈藥庫,基輔和敖德薩是前蘇聯實力最強的軍區,但讓人始料未及的是,在西方特種部隊或者是其它部隊的活動之下,烏克蘭繼承的強大軍力已逐步“失去意義”,在蘇聯解體25周年之后,烏克蘭軍隊變得孱弱不堪。近十年來,烏克蘭國內的“本土政治家”和親西方力量逐漸增加。
轉載請注明:北緯40° » 俄羅斯周邊安全態勢評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