缺乏軍火市場運作訣竅
出口禁令只是日本實現大規模軍品出口的眾多障礙之一。行業專家表示,其他障礙可能被證明是無法逾越。長期缺席國際市場使日本缺乏在防務市場開展業務所需的情報、小道消息和圓滑手腕。
IHS防務周刊(IHS Defence Weekly)高級總監泰特?努爾金(Tate Nurkin)指出,日本官員和商人置身于全球采購流程門外已有幾十年了。盡管日本投入數百名官員和軍官組建了新設的采購和銷售部門,但日本防衛省尚未敲定該部門將如何運作?它會不會采用歐洲或美國的軍工銷售方式?如果日本防衛省、經濟產業省和財務省就每一項協議的技術細節展開爭論,可能會爆發消耗力量的地盤戰。甚至連企業自己也承認感到困惑。
建造二戰后日本最大戰艦——全長250米的出云級(Izumo-class)直升機航空母艦的日本海洋聯合公司(JMU),應該位于這一行動的核心。該公司生產的兩棲布雷車可能會吸引很多需要保衛島嶼的亞洲國家。然而,JMU銷售部門總經理Hirohiko Sakurai表示:“規則已改變,但我們仍不知道我們能做什么,不能做什么。”
還有就是日本企業在海外面臨的常見障礙:日本缺少具備外語能力的高管,大型承包商的軍工部門沒有幾個管理者擁有海外經驗。
價格擔憂
美國軍事裝備經紀商表示,當日本發現它在現代市場上的競爭對手是馬來西亞、新加坡、印尼、土耳其等國家時,它將猛然醒悟。那幾個國家能夠生產出“足夠像樣”的軍品,無論客戶需要什么。
“如果你是一個第三世界國家,足夠好就行了,”一位行業資深人士表示,“對于很多這類客戶而言,廉價勝過質量,而日本并不廉價。”
話雖如此,日本很多企業都有通過軍品出口促進業務增長的夢想,盡管它們為自己精心打造了溫馨的民品生產商形象。美國麻省理工學院(MIT)國際研究中心(Center for International Studies)主任理查德?塞繆爾斯(Richard Samuels)表示,武器出口禁令的解除是日本企業為了破除歷史和慣例強加的制約而多年努力的結果。
塞繆爾斯教授表示:“這不是經濟產業省在推動新的出口,而是日本工業企業在很長一段時期的聯合努力。當然,企業不愿被視為軍火販子,但它們似乎準備克服這一點,向世界展示自己的實力。”
轉載請注明:北緯40° » 日本解除武器出口禁令之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