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越青銅劍三絕
復合劍、菱形紋飾和劍首同心圓這三種技藝被稱之為吳越青銅劍三絕。
普通劍之劍身是一次澆鑄完畢,復合劍則是二次澆鑄:先以專門的劍脊范澆鑄劍脊,在劍脊兩側預留出嵌合的溝槽;再把鑄成的劍脊置于另一范中澆鑄劍刃,劍刃和劍脊相嵌合構成整劍。由于這種劍表面看起來,劍脊像是鑲嵌上去的,故有人稱之為“銅鑲劍”或“插心劍”。復合劍的脊部含銅多,故呈黃色;刃部含錫多,故泛白色,故也有人稱之為“兩色劍”。兩千多年后,我們今天看到的復合劍,雖不像當時脊黃身白,但由于合金成分不一樣,在相同環境、溫度、濕度下,電化反應快慢和過程也會不同,因此就會出現劍脊和劍身銹色差異現象。
出土文物證明,吳越青銅兵器確實精湛無比,除了鋒利堅韌外,還集中了許多杰出的裝飾技術,如菱形紋飾、火焰紋飾、鑲嵌寶石琉璃等技術,其中劍首同心圓裝飾尤其令人嘆為觀止。劍首同心圓位于劍首端部,由厚度0.2至0.8毫米,間距0.3至1.2毫米不等的多圓薄壁凸棱組成,并且十分規整。在多圈同心圓的槽底,又分布著極細凸起的繩紋,極具裝飾性。
劍首裝飾有同心圓的青銅劍,僅見于少數吳越名劍,一般實戰用劍絕無這種精致裝飾,可見此裝飾技術在當時亦僅為少數鑄劍高手能夠掌握,也只有身份地位很高的人,才能夠佩戴這種劍。這種裝飾,即使在現代也難以加工。
通過對出土實物觀察發現,凡是帶同心圓劍首的劍,都是同心圓劍首單獨鑄好后,再鑄接或銷接到劍莖上的。同心圓的范鑄工藝十分復雜,一般的工匠沒能力鑄出,在當時代表了最高的鑄造工藝。現在一般認為同心圓的泥范不是翻模制作的,而是在轉輪上直接轉削制作。在制作好的同心圓泥范凸棱上,用小竹簽壓出一道道凹下的櫛齒紋,然后再經過陰干、焙燒、合范、澆注而鑄成。這過程中有很多不確定的因素,稍有差錯,就不會成功。
此外,很多吳越兵器上都裝飾有菱形暗格紋飾,如1983年在湖北出土的吳王夫差矛通體滿是菱形幾何紋飾,而此次蘇州博物館征集的無感菱形暗格紋劍同樣布滿極纖細菱形紋。冶金史學者和科技史學者對這種工藝進行了研究和復原,至今未能解開其技術原理。
此次蘇州博物館征集的吳越兵器中,還包含了多種裝飾工藝,如鎏金、錯金、鑲嵌、暗格紋等,制作精美、裝飾繁復,是研究金屬加工工藝的重要材料,有助于今人進一步深入了解春秋戰國時期的青銅制作工藝。
一般認為,錯金即在金屬表面開槽,然后以金片嵌入捶打固定。但是在硬度很大且薄的銅劍上這種工藝顯然不適合,應是以金汞劑涂抹紋飾部位,加熱使汞劑揮發而成。但最近經過科學的檢測,學者又提出很多所謂的鎏金極有可能是貼金,即以某種黏合劑將金片黏合在器物表面。這次征集的錯金菱格紋劍的花紋呈一條直通,交錯的另一條斷開,顯然不是鎏金,也不可能開槽,極有可能是貼金工藝所制。
吳越憑鑄劍之術稱霸
春秋時期,吳越之所以在鑄劍水平上能夠發展到如此高的水平,遠超中原諸國,主要原因在于吳越地處南方,水網縱橫、林莽叢生,處于尚待開發的階段。中原地區作戰主要依靠的戰車,在吳越幾乎無用武之地,相反各種戰船卻是軍隊中不可或缺的重要裝備,為適應這樣的客觀條件,吳越的軍隊主力是步兵。步兵近身對戰機會多,因此為了提高部隊的戰斗力,短兵器在此地得到了大力的發展。《吳越春秋》記載,吳王令“能善為鉤者,賞百金”,可見吳國國君對于鑄劍的重視程度。
眾所周知,春秋前期,吳國一直地處長江下游,是一個默默無聞的蠻夷之國。直至吳王闔閭上位,率師大敗楚軍,僅十天即進入楚國國都郢,創造了春秋時期攻占大國都城的先例。翌年,闔閭親自出征,大敗越軍。次年,再次伐楚,迫使楚國遷都于鄀。至此吳國成就霸業,雄踞東南。除去政治因素外,很大程度上源于其鑄劍技術的發展。
從吳越爭霸的主戰場,蘇州市郊周圍河道及太湖水域內出土了數量眾多的青銅劍及其他青銅兵器,如東山太湖出土青銅劍、吳江浪打川出土青銅戈、吳江宛萍出土銅劍、吳縣橫涇出土兵器、蘇州葑門河道出土農工具及城東北窖藏銅器等,可知吳國充分利用擅長水戰的優勢,選擇從水路北上爭霸。
從種類及形制看,吳國青銅劍在古代兵器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其種類主要有短劍、扉耳劍、窄格無箍劍、寬格有箍劍、扁莖劍等,對東周時期南方各國乃至中原地區的兵器產生了重要影響。其中的扉耳劍為吳越地區特有的劍類,不見于其他地區;窄格無箍劍、寬格雙箍劍及扁莖無格劍則反映了春秋中晚期吳國的創新。即一方面便于握持,一方面便于裝飾,同時,扁莖無格劍則演變為新的器形——鈹,均對東周時期各國特別是越楚等國青銅劍的制作產生了重大影響。除了用來打仗,春秋戰國時代,人們還常把佩劍當成禮儀,劍也成為人們不可缺少的裝飾品。
現階段出土的眾多吳越有銘青銅劍,鮮有在江浙等地發現,基本都流落他鄉。原因在于作為國君自用并留下銘文的兵器,是帶有軍事或禮儀功能的實用器。吳國被越王勾踐所滅,不久后,越國又被楚國吞并。帶有青銅器陪葬的國君或高等級貴族墓地被敵國報復性盜掘,作為權力象征的青銅器會被搶掠;或者如夫差是自殺而亡,其所用兵器就極有可能成為敵方將士的高檔戰利品而被帶走。
1965年出土的越王勾踐劍,就是在湖北江陵望山的一座楚墓中發現的。1983年,湖北江陵縣馬山五號墓出土了一件帶有“吳王夫差自作用矛”銘文的吳王夫差青銅矛,此矛鑄造工藝、花紋風格與越王勾踐劍類似,是一件不可多得的珍品。令人驚訝的是,出土此矛的卻是一個中小型土坑楚墓,棺槨早已腐朽無存。
青銅劍從西周晚期出現,到秦代已經發展到了頂峰。20世紀90年代,在秦始皇陵二號俑坑出土一批青銅劍,長度達到81至91.3厘米。劍身上有八個棱面。考古學家用游標卡尺測量,發現這八個棱面的誤差不足一根頭發絲。這些秦劍不僅長,而且薄、窄,狀如柳葉,特別是劍身不完全平直,在離劍頭六厘米的地方有束腰,即呈弧形內收,從而增加了穿刺的速度和力量。科研人員測試后發現,劍的表面有一層10微米厚的鉻鹽化合物。這一發現立刻轟動了世界,因為這種鉻鹽氧化處理方法,只是近代才出現的先進工藝,德國在1937年,美國在1950年先后發明并申請了專利。
雖然鐵器早已在春秋時期就出現了,但直至西漢時期隨著高爐冶鐵技術的運用,鐵質兵器開始大規模裝備軍隊,青銅兵器永遠退出了歷史舞臺,而吳越青銅劍則以上古神兵的形象,在文人墨客的想象中延續著自己的榮耀。
文/解宏乾 《國家人文歷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