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高范遠
德才兼備者,望眾。
錢三強說:“于敏的工作填補了我國原子核理論的空白。”
大家爭論時,鄧稼先說:“我相信老于的。”
《中國軍事百科全書--核武器分冊》載:于敏在氫彈原理突破中起了關鍵作用。
于敏生于一個天津小職員家庭,從小讀書愛問為什么。對新知,探究其所以然。進入北大理學院后,他的成績名列榜首。導師張宗遂說:沒見過物理像于敏這么好的。
1951年,于敏在錢三強任所長的近代物理所開始了科研生涯。他與合作者提出了原子核相干結構模型,填補了我國原子核理論的空白。
清晰的概念、嚴密的邏輯、透過現象抓本質的功底、善抓“牛鼻子”的見解,深入淺出的表達……于敏的學術報告很“火”,頭一天就有人占座位。
于家客廳高懸一幅字:“淡泊以明志,寧靜以致遠”。
1999年被國家授予“兩彈一星”功勛獎章,他說這是集體的功勞。
他婉拒“氫彈之父”的稱謂。他說,核武器事業是龐大的系統工程,是在黨中央、國務院、中央軍委的正確領導下,全國各兄弟單位大力協同完成的大事業。
于敏扶攜后俊有口皆碑。
一個剛畢業的大學生請教他一個基礎理論問題,不僅得到當面解答,第二天還收到幾大頁紙,詳詳細細寫著推導過程。
“人們親切地稱他‘老于’。作為后輩,我們竭力沿著前輩們留下的震撼心靈的足跡,繼續前行。”北京應用物理與計算數學研究所所長李華說。
人,總有憾事。
老于說,虧欠妻兒很多;妻走了,他想補償,來不及了。
“父親受傳統文化熏陶很深,最崇拜諸葛亮和岳飛。記憶中,小時難得見到父親。現在他沒那么忙了,一句句教孫兒《滿江紅》。”于敏的兒子于辛說。
三十功名塵與土,八千里路云與月。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光榮與夢想。一代人有一代人的際遇和烙印。
無論時代如何變遷,個人的夢想只有與國家的夢想、民族的夢想相通,才能成真。
新華社北京1月9日電,原文標題為《絕密忠誠--記中國氫彈功勛、國家最高科技獎獲得者于敏院士》,記者為余曉潔
轉載請注明:北緯40° » 絕密忠誠——記中國氫彈功勛、國家最高科技獎獲得者于敏院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