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期、危機與經濟政策:對未來的借鑒[22]
研究蘇聯領導層在危機暴發的危急時期所通過的決議,可以得出以下幾條總結性的意見和結論,這些觀點也許對于應對目前新一輪世界經濟危機是有益的。
第一,將世界經濟發展存在周期性的特點列入經濟政策是必要的。領導層和專家應該清楚地認識到,世界經濟無論處在哪個階段——上升或衰退,都應該制訂符 合該階段的經濟政策。特別是,蘇聯政府應該具備一套在出口規模縮減的情況下切合實際的行動戰略。這套戰略應該限制進口規模,根據外匯儲備危機的程度,縮減預算開支 10%、20%或 30%。
第二,認清經濟發展戰略中的薄弱環節非常重要。對于蘇聯來說,糧食和食品進口就是這種薄弱環節。即在能源出口規模縮小的時期,必須考慮用于進口糧食或其他戰略性稀缺商品的外匯的來源。今天,石油和天然氣對于許多資源進口國來說就是稀缺商品。如果戰略性稀缺商品是從地緣政治對手國進口而來,情況就可能會變得更加復雜。蘇聯就曾面臨這種情況,因為它向美國及其盟國購買糧食這種戰略性稀缺物資。
保證維持優先商品進口的體系是一個非常重要的問題。因此,重要的是要擬定一份非戰略性商品的準確清單,必要時可以限制這類商品進口。蘇聯本來是可以合理地臨時縮減所有設備(除石油工業設備)的進口量的。尤為重要的是,確定外匯收入的新的可能的渠道。蘇聯本來可以縮減石油的內部需求而擴大其出口量創匯。在經濟危機條件下,應優先制定應對主要戰略威脅的決策——蘇聯當時的首要任務是提高外匯收入,以擴大糧食和食品的進口量,緩解緊張的社會經濟—政治局勢。第三,蘇聯的反面經驗告誡我們,同時進行深入的經濟政治改革與具體實施硬性的反危機措施之間具有不協調性。戈爾巴喬夫的動機比較清楚,他想通過媒體的政治自由化樹立絕對威信,并在此基礎上開始經濟自由化。但蘇聯以及其他一些國家的經驗證明了這種戰略方針的無效性。首先,在危機條件下采取任何自由化的措施都無法阻止危機,只會深化危機。蘇聯經濟管理體系的效率很低,特別是在農業領域。但是,甚至就在這樣巨大缺陷存在的情況下,蘇聯依然存在了很長時間。這種缺陷大多是由 20 世紀 20-30 年代實行的優先發展重工業的決策引起的。這些決策 對蘇聯在 1986-1991 年間所面臨的短期的、尖銳的外匯危機問題產生直接影響。但是,基礎性經濟政治改革與反危機措施的具體實施同步性的嘗試,導致了對局勢的完全失控。
擁有一個意見統一的團隊以及獲得廣泛的社會支持,對于克服危機是非常重要的。但戈爾巴喬夫既沒有經濟團隊,也沒有政治團隊。他起初就堅持的自己的戰略——平衡對立的統治精英的利益,這在危機爆發時是很難獲得成功的。在新的形勢下,必須深刻理解新的現實和戰略威脅,制定正確而負責任的決定,并一以貫之和無條件地履行。那些曾經和戈爾巴喬夫一起工作的班底都不具備這樣的品質。還有一個左右戈爾巴喬夫的主要問題——經濟發展速度減慢。這是由于上幾屆領導班子執政能力欠缺所引起的,不了解世界經濟發展的周期性特點對蘇聯經濟所產生的影響是他們的共同弱項。在全球能源安全和糧食安全成為維護國家經濟安全重要內容的今天,深入研究蘇聯解體的石油政治因素,仍有歷史教訓值得汲取。歷史唯物主義認為,任何重大事件及其后果,都不是以任何個人的意志為轉移的,而是“合力”使然。但是,領導人個體因素在歷史的關鍵時刻具有決定作用,戈爾巴喬夫是造成蘇聯經濟崩潰而最終解體的核心人物。
始于 2007 年 7 月的美國次貸危機在 2008 年 8 月向實體經濟擴散,把世界經濟推向了新一輪嚴重的經濟危機和歐債危機。世界經濟經歷了 2004-2007 年高速增長之后,增速遞減,需求下降。隨著國際金融危機的深化,WTI 油價在 2008 年 7 月 11日達到本輪最高點 147 美元/桶后迅速下跌,12 月份跌破 40 美元/桶關口并最低下探至 33.87 美元/桶,2009 年均價 62 美元/桶。由于歐佩克嚴格執行減產協議,2010-2011年世界油價震蕩上行,目前保持在 80-100 美元/桶。俄羅斯作為世界能源大國,占世界能源儲量 8%(其中天然氣儲量占 1/3,石油儲量占 1/10,煤炭儲量占 1/5)。燃料—動力綜合體是俄羅斯經濟可持續發展的基礎性行業,占俄 GDP20%以上。財政收入 30%、聯邦預算收入 50%以及工業產值 25%以上來自能源行業。當下受金融危機和油價波動困擾,世界經濟復蘇緩慢,俄羅斯經濟 2009 年 GDP 下滑 7.9%,2010 年增長 3.8%,2011 年為 4%。油價低迷無疑是導致蘇聯民族分裂、國家解體的傳導性因素。以往幾十年周期性經濟危機只局限于西方發達國家。隨著經濟全球化擴展和深化,這種經濟發展周期效應和影響幾乎輻射到全球所有國家,相互依存日益加深的全球經濟為實現整體的穩定和可持續發展呼喚國際政治民主化,推進不同文明經濟體間的對話,促進世界多極化時代的到來。
本文來自《俄羅斯研究》2011年第6期,為教育部哲學社會科學研究重大課題攻關項目《中國與全球油氣資源重點區域合作研究(09JZD0038)》的階段性成果,作者為龐昌偉,中國石油大學(北京)國際石油政治研究中心主任,教授。
[1] 持此說法的如原蘇聯新聞出版部部長 М 涅納紹夫(М. Неношев). Последнее правительствоСССР. Москва, 1993. От катастрофы к возрождению: причины и последствия разрушения СССР.Москва, 1999.
[2]Schweizer P. Victory, The Reagan Administration’s Secret Strategy that Hastened the Collapse of theSoviet Union, New York: Atlantic Monthly Press, 1994.
[3]Н И 雷日科夫:《大動蕩的十年》,北京:中央編譯出版社,1998 年,第 259 頁。
[4] В.В. Хлебников.Топливно-энергетический комплекс России в XXI веке. М.: Научтехлитиздат.2006. С.66,68.
[5] Mashall I. Goldman, Petrostate: Putin, Power, and the New Russia. Kindle Edition, 2008, p.83.
[6] Самохин Ю.М. Экономическая история России. М.2001.С.304
[7] 蘇聯 1986-1990 年每年要向越南援助 25 億美元,外加 10 億美元軍事援助;五年間對蒙古要援助 30 億美元,對古巴援助義務為 35 億美元。據巴黎《青年非洲》周刊 1987 年 10 月 7 日。1986-1989年蘇聯對外無償援助 600 億外匯盧布,占國民生產總值 1.1%。1986 年對發展中國家援助總額為 165億外匯盧布。雷日科夫:《大動蕩的十年》,第 245 頁。
[8] 阿富汗戰爭每天需要耗資 1200 萬美元。據美國《基督教科學箴言報》1986 年 2 月 18 日。蘇聯發動阿富汗戰爭 9 年耗資 400 億美元,投入兵力 11.5 萬余人,死傷 3 萬人;阿富汗人民死傷 130萬人。馬行漢:《外交官談阿富汗》,北京:世界知識出版社,2002 年,第 49 頁。
[9]盡管 80 年代初期經濟衰退和對石油的需求下降幅度不是很大,但世界油價下降幅度卻很大。經濟衰退和油價下降幅度之間不成比例。后來有分析家披露,這種油價異常下挫是由于 1985 年美國中情局與沙特阿拉伯達成了秘密協議,沙特在 1985 年末把本國石油產量提高了 2 倍多,從而造成油價急劇下滑。參見:Treml V.G., Ellman M., “Debate: Why did the Soviet Economic SystemCollapse?”, Radio Free Europe, vol.2, 1993.- 7
[10][美]彼得 施魏策爾:《里根政府是怎樣搞垮蘇聯的》,北京:新華出版社,2001 年,第 271、272頁。
[11] 同上,第 291 頁。[12] Топливно-энергетический комплекс СССР 1989. М, С.340.-
[13] 崔日明:“石油價格暴跌對蘇聯經濟的影響”,《遼寧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86 年第 4期。[14]О докладе Маргарет Тэтчер о развале СССР (США, Хьюстон, 11.1991 г.) http:// www.kprf.org /showthread.php?t = 10660-
[15] Жигалкин Юрий. Каспийская нефть могла спасти СССР от развала –утверждало ЦРУ. 2001.www.svoboda/org/archive/II usa/0301-
[16] Елисеев Ю.Б. Нефтегазовые ресурсы Восточной Сибири// Геология нефти и газа.2002.N.1.С.17.
[17] Ebel Robert, “Russia, Caspian and Central Asia”, 25 Annual IIEE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Aberdeen,Scotland, 26-29 June 2002.
[18] 原俄羅斯代總理(1992-1993)葉·蓋達爾有機會獲得了蘇聯后期的政府會議檔案資料。根據這一史料,他在自己的著作《帝國的消亡》(Е.Гайдар. Гибель иммери. М. 2007.C.281-288)里,以文件記錄展示了蘇聯決策層是如何分析石油工業發展前景和分配石油的。蓋達爾證實了石油出口量削減的事實。但他忽略了分析此文獻很容易得出的結論:蘇聯外匯危機最初并不僅僅是由于世界油價的下挫而引發的,而是后來對流向國際和國內市場的原油比例進行了錯誤分配造成的。
[19] Славкина М.В.Триумф и трагедия. Москва, Наука, 2003. С.143.
[20] Kotkin Stephen, Armageddon Averted: The Soviet Collapse. 1970-2000, Oxford University Press,2003.
[21] Hanson P. , The Rise and Fall of the Soviet Economy, London: Longman, 2003.
[22] Pang Changwei, “Oil policy and breakup of the Soviet Union”, Oil Market, 07-08, 2010, p.71.-
轉載請注明:北緯40° » 國際油價波動與蘇聯解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