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壓力下的俄羅斯帝國
像奧斯曼帝國一樣,俄羅斯帝國也經歷了戰場上的挫敗,暴露了俄羅斯在經濟和科技上與西歐列強之間存在的差距。為了保持俄羅斯的大國地位,沙皇政府著手開始了一項改革計劃。這些努力的基礎是解放農奴。社會改革為政府發起的工業化進程鋪平了道路,使俄羅斯社會在 19世紀最后十年發生轉型。但是政治自由化并沒有和社會經濟改革同步進行,因為沙皇拒絕放棄其獨裁權力。壓制性的政治環境激起的反抗運動在 19世紀晚期日益激烈。到了20世紀初,國內的不滿到達極限,爆發了革命。
1、社會改革
19世紀中葉,沙俄開啟農奴制改革
19世紀,沙皇統治下的多民族、多語種、多文化的帝國疆土從波蘭一直延伸到太平洋。只有一半的人口講俄語或信奉俄羅斯的東正教。羅曼諾夫王朝的沙皇通過專制政體統治這個廣袤多樣的帝國,所有的立法提案都出自中央。沙皇的統治基礎是俄羅斯東正教和有權勢的貴族階層。貴族階層擁有全國大部分土地,并享有稅收豁免和兵役豁免權。農民組成了人口的絕大部分,他們大多是被束縛在其所耕種土地上的農奴。農奴制幾乎和奴隸制一樣殘酷。
相應地,俄羅斯社會改革的關鍵是解放農奴。對農奴制度的反抗從18世紀起就穩步升級,反對者中不僅有激進分子,還有高層官員。一些人在道德層面上反對農奴制度,而更多人則認為這種制度已經成為經濟發展和國家生存的障礙。除了經濟效率低下,農奴制還是鄉村不穩定和農民暴動的根源,在19世紀前40年里已經發生了幾百次起義。政府試圖平衡地主和農奴的利益,但是解放條款上的種種平衡措施令大多數農民不滿意。政府對土地所有者失去的土地和在這些土地上耕種的農奴進行補償。農奴獲得了自由,逐漸免除了勞作義務,并有機會成為土地所有者。但是農民沒有獲得什么政治權利,還不得不為所獲得的土地交納贖金。很多失望的農民認為,統治者是在強迫他們為本來就是他們的土地付錢。只有一少部分農民變得富有,并且因為解放而提高了地位,但是大多數人發現他們背上了一輩子的債務–這是造成疏遠和激進的根源。解放農奴幾乎沒有帶來農業產量的增加。
2、工業化
雖然俄羅斯的工業化發生在資本主義框架內,但是和西歐的工業化有很大不同,其發展的動機是政治和軍事,其動力不是來源于企業而是政府。工業化進程一開始很緩慢,但是在19世紀的最后 20年中卻突飛猛進。
俄羅斯工業化進程的首要推動者就是在1892-1903年擔任財政大臣的維特伯爵。利用自己在政府的所有權力,維特實施了刺激經濟發展的政策。他的工業政策的核心是一項巨大的鐵路建設計劃,鐵路連接了俄羅斯帝國的廣袤區域,并且刺激了其他產業的發展。更為重要的是,新的鐵路跨越西伯利亞,使得在西伯利亞進行大規模的定居、開發和工業化成為可能。十年間,維特體系在俄羅斯的現代化進程中起到了關鍵作用,但是農民起義和產業工人罷工也表明,全國大部分人口不愿意忍受伴隨著維特政策而來的生活水平的降低。經濟上的剝削和缺乏政治自由使工人們越來越容易接受革命的宣傳,地下運動迅速在他們中間開展起來。
并不是每個人都對加強工業化的結果不滿意。除了外國投資者以外,成長中的俄羅斯商人階層也從政府保護本國產業和利潤的政策中受益。俄羅斯企業家因其在經濟發展中的角色獲得了豐厚的回報,因此他們對政治體系幾乎沒什么抱怨。形成鮮明對照的是,西歐資本家在物質上和意識形態上都有理由去挑戰絕對君主和貴族的權威,但俄羅斯的商人們基本上不會去挑戰沙皇的獨裁統治。
轉載請注明:北緯40° » 19世紀全球史:處在十字路口的帝國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