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欧美高清精品?ⅴ_无码中文字幕日韩专区_亚洲精品无码久久久久久久_久久精品国产欧美日韩_亚洲?v中文无码字幕色下药,亚洲欧洲日产韩国精品av,色欲久久国产色AV免费看,日韩在线视频免费观看激情

Half the truth is often a great lie.

當代中國的宗教復興與宗教短缺

文化 alvin 14401℃ 0評論

中國人精神生活問卷調查簡報

一個社會中總體的宗教信仰狀況,這在西方以及許多非西方國家,時常會有研究機構進行問卷調查。但是,中國人尚不習慣社會調查這種形式,更有很多人忌諱被陌生人問及自己的信仰狀況,因為宗教仍舊是一個敏感話題。不過,北京零點調查公司克服了諸多層面的重重困難,于2007年進行了一項關于“中國人精神生活狀況”的全國性大型抽樣調查。如果是科學的隨機抽樣出來的,樣本量達到2000以上,所反映的人口情況一般可以高達95%的信度。在美國,經常做的問卷調查就是2000個左右的樣本用來反映全美國的狀況。不過,中國人口眾多,地域差異很大,因此樣本量需要大一些。零點的這項調查,除了新疆和西藏以外,在國內東部、中部、西部隨機抽樣選出了56個區域,包括3個直轄市,6個省會城市,11個地級市,16個小城鎮,20個行政村。通過這種分級隨機抽樣的科學方法,派出經過訓練的訪談員進行入戶調查,最終選取完成了對于7021位16~75歲之間的個人調查問卷。可以說,到目前為止,這是個最具科學性的有關中國宗教信仰的大型問卷調查。普度大學中國宗教與社會研究中心的研究團隊對于這個數據中的一些問題進行了長達數月仔細和慎重的分析,目前仍在撰寫和修訂一系列深度論文。其中的主要發現可以簡要敘述如下。

縣城宗教類別

(制圖:美國普度大學中國宗教與社會研究中心)

在16歲以上的中國人口中,85%的人持有某種超自然信仰或從事某種宗教活動,真正的無神論者,即那些既沒有任何超自然信仰也不參與任何宗教活動的人,所占比例僅有15%。通過這個問卷調查發現,很多人存在著無神論的公開身份與自身宗教信仰實踐相矛盾的現象。很多人自我宣稱是無神論者,或者宣稱不信仰任何宗教,但是,換個方式問,他們當中很多人則承認有些超自然信仰及其實踐活動。比如,雖然有58%的人聲稱自己不信仰任何宗教或任何神靈,但這其中有44%的人在以往的12個月中曾有過某種形式的宗教實踐,比如上教堂、祈禱、燒香、在家中供奉神像或祖先牌位、佩戴護身符、請人看風水、算命看相拆字等活動;其中也有49%的人相信某種超自然存在,比如相信靈魂轉世、相信天堂地獄,或相信某種超自然神秘力量。把具有超自然信仰或在過去一年中從事了某種宗教活動的人排除在外,徹底的無神論者就僅剩下15%了。這個結果令人倍感震驚。個中原因,值得深入探討。無論如何,已經不能再稱中國是個無神論國家了。

明確承認具有某種宗教認同的人占人口的23.2%。佛教是認同人數最多的宗教,有18%的人自己宣稱信仰佛教,而認信基督宗教的人只占3.2%。這與當前廣為流行的“基督教井噴式發展”,基督教“一教獨大”的觀點形成強烈反差。在中國的公共媒體及官方文件中時常表達出對于基督宗教發展趨勢的擔憂,甚至有人渲染說基督教的快速增長將危及國家安全或文化安全,但是這種觀點實際上缺少事實根據。據《2005年全國1%人口抽樣調查主要數據公報》,全國總人口13億多人(1,306,280,000),其中15歲以上人口為十億四千多萬(1,041,500,000人)。 據此推算,在16歲以上人口中,自我認同為佛教信仰者有大約1.87億人,自我認同為基督宗教信仰者大約為3350萬,其中基督新教信徒約3000萬,天主教徒約350萬。自從1979年五大宗教恢復以來,佛教發展遙遙領先,認信佛教的人數是認信基督宗教人數的五六倍,這是個非常重要的發現,其現實意義有待深入探討。

基督教(新教)有3000萬人(不包括15歲以下人口),這個推算比官方公布的估計數字高出許多。中國社會科學院世界宗教研究所編輯的《宗教藍皮書·中國宗教報告(2010)》在2010年8月公布的大型調查的數字是2305萬(包括三自教會和家庭教會的信眾),這是迄今為止官方正式給出的最高估計數字。不過,我們的推算與海內外的很多估計數字相比,則低了很多。比如,于建嶸說:“目前中國三自教會人數在1800萬~3000萬之間,家庭教會人數在4500萬~6000萬之間,兩者加起來可能是六七千萬左右。” 我們認為,根據零點問卷調查所推算出來的3000萬是最最保守的估計,即它只包括了那些敢于在這樣一個問卷調查時亮明自己基督徒身份的人(包括三自教會和家庭教會的信眾)。根據這項問卷的其他問題來看,除此之外,還有4300萬人承認相信耶穌基督存在或者承認在過去一年參加過基督教活動。這些人算不算基督徒,人們可能會做出不同的解讀。

極大出乎我們預料的是,根據這項零點問卷調查推算,天主教徒僅僅350萬,這甚至低于官方公布的數字。中國官方1997年的《中國宗教信仰自由狀況白皮書》公布說有400萬天主教徒,海外和非官方的常見估計是1200萬。零點這項調查發現天主教徒人數偏低,這有幾種可能性:一是由于恐懼心理,有更多的天主教徒未敢承認自己的天主教徒身份;二是因為天主教徒比較集中聚居,這項調查由于概率因素沒抽取到足夠多的天主教徒聚居區域的樣本;最后,目前也不能排除另外一種可能性,即天主教徒人數在近十幾年來有所下降。最后這種可能性的推理根據是:天主教一向比較多地依靠家庭代代相傳,但是,隨著老齡人口的過世和一胎化政策的實施,天主教家庭新出生的人口無法替補過世人口,從而造成天主教徒人口出現萎縮。當然,更有可能的是這三種原因同時并存,結果導致了這項問卷調查中的天主教徒人數偏低。事實如何,尚待今后設計更好、質量更高的問卷調查。

根據這項問卷調查推算,認信道教的人口為1200萬。不過,有一定道教實踐的人很多。當然,道教和民間宗教在很多地方難以區分,除非自我認同道教,我們或許應該把具有某些道教信仰或實踐的人算作民間信仰者。民間信仰在過去30年間取得了驚人的發展。根據零點問卷調查推算,在16歲以上人口中,有1.2億人自稱不信仰特定宗教但是相信神靈、佛祖或鬼的存在,另有100萬人相信兩個或以上的制度性宗教。此外,在16歲以上人口中,中國有1.41億人相信財神,有1.45億人相信風水,3.62億人在過去12個月內算過命或看過相,更有多達7.54億人在過去一年上過墳,其中2.06億人承認祖宗神靈存在,1.23億人在家里供奉祖先牌位,2900萬人在過去一年向祖宗神靈祈禱過。當然,這些信仰和活動并不是嚴格意義上的宗教,雖然具有超自然信仰的因素在其中,這些既可能是宗教性的,也可能是巫術性的民間信仰。

如果按照經典宗教學的定義,很多民間信仰應該劃歸在巫術下面。宗教學奠基人都一致強調宗教與巫術的區別。宗教和巫術的相同點是都相信超自然神靈的存在,不同在于巫術是為一時一事操控神靈,宗教則要求一生一世祀奉神靈;巫術是功利的,要神靈“有求必應”,求而不應則換一個神靈來拜,宗教則是講倫理的,要遵行神靈所定的誡命,尋求神靈的旨意。單就佛教來說,削發為僧為尼意味著棄絕塵世的欲求,專心供佛,尋求解脫涅,那是宗教。但大眾的“臨時抱佛腳”,尋求靈驗,神佛不分,佛道不分,便是巫術,這樣的巫術充斥在民間信仰之中,并且以民間文化的形態存在著。

這樣的例子俯拾皆是,比如,2009年6月3日《中國青年報》報道說,高考臨近,一撥又一撥的高三老師上山拜佛,祈禱高考時自己帶的學生能有個好“收成”。廣西鐵路某附屬中學公開的秘密是每年派老師到廟里求神,而且選派的老師必須是精英:太年輕的不行,離過婚的不行,業務差的不行。這種具有明顯功利目的的“臨時抱佛腳”,受到很多抨擊。又例如,據說在想出國留學的北京大學生中,很多人會到香山臥佛寺上香許愿,問其緣由,之所以到這個特定的寺廟,是因為美國大學的錄取通知稱作offers,這與“臥佛寺”諧音。雖然這個諧音顯得太牽強,可是一撥又一撥的考生還是不斷地去那里祈禱,據說香火還很旺盛。拜佛未必信佛,更不一定信而奉行佛教的教義和戒律。這兩個例子中的行為,嚴格說來不能算作宗教行為,其實都是巫術。

結語

這樣說來,當代中國精神信仰領域的整體狀況,可以說是“宗教不彰,巫術盛行”。在傳統的民間宗教中,確有一定的倫理戒律和道德要求,但是其倫理道德實際上源自儒家思想,而且更多地是受到熟人社會的制約,是靠人情面子、親情倫理維系的。現代社會是陌生人社會,我們每天打交道的多數是只見一次面的陌生人。在這樣的現代社會中,倫理道德需要自覺自律,而制度性宗教的超驗關懷和信仰提供了道德自律的一種基礎,盡管宗教未必是唯一可能的基礎。巫術性的民間信仰則難以滿足處在現代化過程中的中國社會的倫理道德需要。

宗教不彰則巫術盛行,這是在目前制度化宗教供給短缺的情況下,供求失衡造成的局面。民間信仰或巫術在中國的發展如此迅猛,關鍵原因在于人們的宗教需求,對超自然神靈和神秘力量的需求,已經在市場化過程中被喚醒了。如果不能在制度化宗教當中得到靈性的滿足,人們就只好到宗教灰市和黑市里去尋求滿足,而在這些地方,充滿了假冒偽劣的宗教產品,包括大量的巫術產品和服務。由于宗教供給短缺,宗教紅市中也存在很多問題,比如商業化傾向和巫術化現象。

中華人民共和國的第一個30年,人們忙于政治爭論;過去這30年,人們忙于經濟發展;今后30年,人們是否會越來越注重宗教信仰?經過多年的實證研究和反復思考,我認為中華民族是個追求宗教信仰的民族。在同文同種的臺灣地區,宗教的多元化發展已成大勢所趨,也顯示中國人信仰興盛時代已然來臨,這恐怕是不以個人的意志為轉移的發展趨勢。不過,這個正在悄然來臨的宗教興盛不是簡單的回歸過去,而是在物質主義達到極致之后的靈性蘇醒,是在現代化和全球化背景下,延續政治發展和經濟發展之后的靈性發展。值得關注的一個重要問題是,在去管制(de-regulation)之后,中國宗教多元化發展的未來景觀,究竟會是走美國式的宗教之間公平競爭、個體自愿選擇的和諧模式,還是會陷入印度式的宗教之間有主有從、不乏暴力的沖突模式?這在很大程度上將取決于政教關系的厘定及其相關事物的處理。

文/楊鳳崗 來源:《文化縱橫》2012年第1期

轉載請注明:北緯40° » 當代中國的宗教復興與宗教短缺

喜歡 (1)or分享 (0)
發表我的評論
取消評論
表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