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安全海域
但是,中國在亞洲的地中海及其之外投射力量的努力存在著一個矛盾。一方面,中國似乎有意阻止美國船只進入其沿海。另一方面,它仍然無力保護其海上交通線路,這種情況使得任何對美國軍艦的攻擊都是徒勞的,因為美國海軍只要阻截太平洋和印度洋的中國船舶就可以切斷中國的能源供給。如果你從來沒想過要強制實施,那為何試圖阻止進入呢?據防務顧問杰奎琳?紐邁耶(JacquelineNewmyer),北京的目標是建立一種“有利的權力配置”,“以便它并不需要實際使用武力就可以確保自身利益。”展示新的武器系統,在太平洋和印度洋上建立港口設施和監聽站,對位于中國領土與印度洋之間的沿岸國家提供軍事援助——這些舉措中的任何一項都不是秘密;所有這些都是中國有意顯示其權力。中國并沒有直接對抗美國,而是試圖恰當地影響美國的行為,從而避免發生對抗。
然而,中國海軍的活動似乎有堅固的后盾。中國正在海南島南端建設一個大型海軍基地,地下設施可容納多達20艘核潛艇和柴電潛艇。這種做法是對附近國際海域行使門羅主義式的主權。中國目前或者未來可能都無意與美國發生戰爭,但是動機是可以改變的。我們最好是根據能力來推斷動機。
當前歐亞大陸邊緣的安全形勢比第二次世界大戰后初期更加錯綜復雜。由于美國霸權衰退以及美國海軍規模下降或停滯,而中國的經濟和軍事不斷發展,多極將逐漸界定亞洲的權力關系。美國向臺灣提供了114枚愛國者防空導彈和幾十套先進的軍事通訊系統。中國正在海南島建設地下潛艇基地,并發展反艦導彈。日本和韓國繼續實施海軍艦隊的現代化。印度正在建設一支強大的海軍。這些國家中的每一個都試圖讓力量對比向著對自己有利的方向調整。
正因為如此,將均勢政治拒斥為歷史的遺跡的做法要么是一種虛偽,要么是一種誤導。亞洲正在進行一場軍備競賽,美國在大幅削減駐阿富汗和駐伊拉克美軍時將不得不面對這個現實。雖然沒有哪個亞洲國家有發動戰爭的任何動機,錯誤計算力量對比的風險會隨著時間的流逝以及這一地區空軍和海軍力量(中國和印度)的發展而上升。陸地上的緊張會加劇海上的緊張:中國目前正在填補權力真空的行動至少會在適當的時候讓它與印度和俄羅斯發生令人不安的沖突。曾經空蕩的空間如今因為人員、道路、油氣管道、軍艦以及導彈而變得擁擠不堪。耶魯大學政治學家保羅?布拉肯(PaulBracken)曾于1999年警告說,亞洲正在變成一個封閉的地理環境,面臨著“空間”危機。這一過程一直持續至今。
那么,美國能否在避免與中國發生沖突的同時,維護亞洲地區的穩定、保護其亞洲盟友并限制大中國的出現?離岸平衡可能是不夠的。正如一位前印度高級官員在今年初對我說的那樣,美國在亞洲的主要盟國(如印度、日本、新加坡和韓國)希望美國海軍和空軍與它們自己的軍隊“協同”行動——這樣美國將成為亞洲的陸上和海上風景一個不可分割的組成部分,而不僅僅是一支潛伏在遙遠的地平線上的力量。與美國就駐軍權進行討價還價(就像日本最近所做的那樣)并不意味著希望美軍完全撤出。
一份在五角大樓流傳的計劃認為,即使只有一支250艘軍艦(美國目前有280艘軍艦)組成的艦隊,并且削減15%的國防開支,美國也可以“反擊中國的戰略力量……而不必發生直接軍事對抗”。這項由美國退役海軍陸戰隊上校帕特?加勒特(PatGarrett)制定的計劃意義重大,因為它在歐亞大陸均衡中加入了大洋洲的戰略重要性。關島、加羅林群島、馬紹爾群島、北馬里亞納和所羅門群島都是美國領土、與美國簽訂有防務協定的聯邦或者可能愿意簽訂此類協定的獨立國家。大洋洲將變得越來越重要,因為它距離東亞相對較近,并且處于中國極力想阻止美國軍艦進入的區域之外。關島距離朝鮮只有4小時空中航程,距離臺灣也只有兩天海上航程。未來美國在大洋洲保留軍事基地將比在日本、韓國和菲律賓駐軍遭遇的反對更少。
關島的安德森空軍基地是美國向任何地方投射硬實力的最高指揮平臺。這里部署有10萬枚炸彈和導彈以及66萬加侖航空燃油,是美國空軍在世界上最大的戰略“加油-起飛”基地。C-17“環球霸王”運輸機和F/A-18大黃蜂戰斗機排滿了基地的跑道。關島也是美國第15潛艇中隊的基地,正在擴建成為一個海軍基地。
關島和附近的北馬里亞納群島與日本和馬六甲海峽幾乎是等距離的。從大洋洲的西南端——澳大利亞的阿什莫爾群島和卡捷島的近海錨地以及西澳大利亞(從達爾文到珀斯)的附近海岸——可以關注印度尼西亞群島通向印度洋的航道。因此,根據加勒特計劃,美國海軍和空軍可以利用大洋洲的地理優勢,在大中國的非正式邊界與歐亞大陸的主要航道上形成一種“無處不在的地區性軍事存在”。
在不惜一切代價抵制大中國與接受中國海軍管轄“第一島鏈”的前景之間,加強美國在大洋洲的空軍和海軍存在是一種折衷方案。這種方案可以確保中國為其對臺灣采取的任何軍事行動付出慘重代價。同時,這一方案使得美國相應縮減其以第一島鏈為基礎的所謂遺產,但也保留美國軍艦和戰機繼續在這一地區巡邏。
加勒特計劃也設想美國海軍在印度洋的活動將急劇擴張。不過,它并不是計劃擴大現有的美國基地,而是希望依靠在安達曼群島、科摩羅、馬爾代夫、毛里求斯、留尼旺島以及塞舌爾群島的重要設施(其中有一些是由法國和印度直接或間接掌握的),以及與文萊、馬來西亞和新加坡的防御協定。這將確保整個歐亞大陸的海上航行自由以及能源流通不受阻礙。通過降低美國在日本和韓國的軍事基地的重要性,并且使美國在大洋洲的足跡多樣化,該計劃將摒棄容易遭到打擊的“首要”基地。
然而,不論如何,美國對第一島鏈的控制正在被迫放松。當地居民已逐漸不太同意外國軍隊駐留在他們中間。而中國崛起的同時也使北京變得令人生畏而又具有吸引力——這種矛盾的感情可能會使美國與其太平洋盟國之間的雙邊關系變得復雜。這只是時間問題。當前美日關系的危機本應該幾年之前就出現。目前的危機之所以出現是因為,經驗不足的鳩山政府在與中國發展更深層次關系的同時,希望重新修訂日美雙邊關系的規則,使之對日本有利。美國在太平洋地區的主導地位是第二次世界大戰的過時遺產,是中國、日本和菲律賓在這場戰爭中遭受破壞的結果。作為這場半個多世紀之前結束的戰爭的副產品,美國在朝鮮半島的軍事存在也不會永遠維持下去。
在中亞、印度洋、東南亞和西太平洋,在政治、經濟或軍事上會逐漸形成一個大中國。但是,美國的大批軍艦就在這一新疆域之外,而許多軍艦的基地就在南太平洋,另外還有印度、日本和其他民主國家的海軍。隨著中國的自信心不斷增強,其藍水海軍對陸地的依賴將會減少,而它自身也將被拖入一個大的地區海軍聯盟。
與此同時,值得注意的是,正如政治學家羅伯特?羅斯(RobertRoss)在1999年所指出的那樣,從軍事上看,美中關系將比曾經的美蘇關系更加穩定。這是因為東亞獨特的地理環境。冷戰期間,僅僅依靠美國的海軍實力無法遏制蘇聯;做到這一點需要在歐洲派駐大量陸軍。但是,在歐亞大陸的周圍將不再需要這樣的陸軍,因為隨著美國削減在大中國周邊的陸上軍事存在,美國海軍仍將比中國海軍強大。
盡管如此,中國的經濟和軍事力量的增長在未來幾年里會加劇中美之間的緊張局勢。用米爾斯海默的話來說,作為西半球霸主的美國會竭力阻止中國成為東半球的霸主。這將成為當今時代的一臺大戲。
文/羅伯特?卡普蘭(RobertD.Kaplan) 美國新安全研究中心研究員、《大西洋月刊》記者
譯/劉豐 原載于《文化縱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