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中國67架無人機打破“美軍記錄”所提到的美軍,并不是真正的美軍,而是美國海軍研究生院的大學生
最先報道美國創造50架無人機紀錄的是英國的《每日郵報》,時間是2015年9月16日,報道原文是“一個美國科研團隊近日創下了一項新的世界紀錄——實現一人獨自操控50架無人機,無人機可通過無線電排成整齊的隊列進行飛行。”
上網一查才知道,原來放飛50架無人機編隊的,其實并不是真正的美軍,而美國加利福尼亞州蒙特利市的海軍研究生院(Naval Postgraduate School)的一群大學生。
從這群美國大學生發布的視頻中可以看出,他們的設備都屬于業余水平,50架無人機同樣是航模愛好者常用的飛翼泡沫機。相信判斷力正常的人都能明白,美軍水平不可能這么簡陋。
而且這群大學生做的也是無人機編隊,而非集群。從下文截圖可以看出,他們也是通過大功率Wi-Fi來實現相互間通信,準確的說,是通過地面站中介而非無人機之間直接通信。
另外,美國這群大學生的所謂世界紀錄,也很值得懷疑。一般來說,美國的科研機構等包括美軍在內,一般不使用“世界第一”、”首創”、”打破記錄”等之類夸大吹噓的字眼,只有中國人經常喜歡用(俄國人同樣也有此特點,將俄制武器性能無限夸大)。關于這群美軍大學生的創造世界紀錄,不知這個世界紀錄是哪家機構給公證的。對照英特爾去年創造的500架無人機編隊記錄,則是由吉尼斯世界紀錄公證的。
其實美軍的“Perdix”項目之前已有零星報道,例如2015年,美國空軍在一次演習中就投放了90架“Perdix”無人機。而珠海航展67架無人機團隊,也不知為何沒有注意到美軍“Perdix”項目,反而把美國海軍研究生院大學生創造的50架無人機編隊當成“美軍記錄”,并迫不及待的聲稱自己“67架”打破了美軍多年保持的“50架”紀錄,有點以訛傳訛的意思,不符合科學務實求真精神。令人懷疑“打破美軍紀錄”這件事是只一場刻意炒作。
4.要想將微小型無人機集群應用到實戰,還將面臨不少挑戰
無人機編隊和集群并不是最近才爆出的黑科技,因為無人機集群技術仍是建立在“網絡中心戰”的思想基礎上。早在2003年的伊拉克戰爭中,美軍就將多種不同型號的無人機組成一個廣域無人機作戰集群,“全球鷹”大型無人機在高空執行戰略偵察,“捕食者”、“先鋒”、“獵人”、“影子200”等無人機部署在中空執行戰役偵察或打擊,“龍眼”、“指針”等小型無人機部署在低空執行戰術偵察。最關鍵的一點是,美軍通過戰場網絡將所有的無人機互聯,實現信息共享,從而形成了一個全面覆蓋的無人機偵察情報網絡。這種集群應稱作“異類平臺無人機集群”。
相比之下,當前大熱的無人機集群,應稱作“同類平臺無人機集群”。要想將這種微小型無人機集群應用到實戰,還將面臨不少挑戰。因為微小型無人機的載荷能力、通信能力、飛行能力等都有限,導致自身防護能力和攻擊能力也很有限,因此小型無人機的單體作戰效能較低。當小型無人機編隊密集出現時,很容易被一網打盡。
目前國內外已經出現了許多反微小型無人機武器系統,非常適合于戰場地面防空和城市安保。美國陸軍正在測試一種稱為“Phaser”的武器,旨在摧毀成群的無人機。“Phaser”是一種高功率微波輻射發射器,“Phaser”朝來襲無人機發生短促的微波能量射流,中斷無人機與控制中心的通信,并可使所有蜂群無人機上的電子器件癱瘓而墜毀。俄國也推出了類似的反無人機系統。
另一種反無人機集群的有效武器是激光炮。中國保利公司最近展示了車載“沉默獵人”(silent hunter)激光防空系統,利用電力能源,可在4km范圍內瞬間擊落大量的小型無人機。中國工程物理研究院也推出了“低空衛士”反無人機激光炮,射程5km。由于反無人機激光炮的效果顯著,甚至我國南方電網公司都開始使用激光炮來清理線路上的漂浮物、纏繞的塑料袋、風箏等(參見2017-01-11新聞《中國南方電網的專用清理神器“激光大炮”走紅》)。
大型無人機具有航程、速度、高度、載荷能力上的優勢(例如全球鷹無人機升限為20km,巡航速度635km/h,航程超過25000km),可以采用各種高性能的防護材料和技術,加之平時都是防區外飛行,進行超視距作戰,而無需像微小型無人機那樣必須近距離接觸作戰,因此很難被擊落。
轉載請注明:北緯40° » 中美無人機集群技術差距有多大?